目標是養狗勾
(記錄一下)
去年六月中的時候去民進黨黨中央參加課程,課程很滿很累。
整體下來的主軸我認為就是針對爭議釐清發問點,針對發問點做迴避或是借球來打。
(現在回想這件事情覺得課程安排其實很準確,因為選舉時的資源都在媒體宣傳上。)
在做媒體攻防的時候要一直不斷重複這樣的事情,六月發新聞稿其實寫稿子還算是有趣。在「發言人」的訓練時,我們這組抽到長榮罷工的議題。針對這件事情依「民進黨」立場要怎麼做發言。
假設是社會學的訓練,我們會針對歷史事件簡單的回顧,並依照我們自己的關懷去針對「大眾」(包含政府、人民)去做勞工權益的呼籲等等,說不定還會偷渡無條件基本收入。而人類學的立場我猜是會去回溯人類的本質與勞動的意義(真的是亂講)
但在政府與執政黨的立場在勞權部分都要小心翼翼的拿捏說辭。
目標是養狗勾
粗俗一點的說,台灣社會的民眾還是經濟議題優先,罷工這個行為的確是造成損失。所以就勞動權益而言,雖然說勞退快岌岌可危,或是農保效益不足,這件事情大家都在談,也一直在罵。
我待的某一個勞工群組在選舉時也一直洗版。
但是談到罷工,大家又會突然變了一個人。
論調還是「造成別人困擾」、「他們已經很富有了」。這種斷裂感我其實不太理解
扯遠了,勞權這件事情還是很難談,這件事新聞稿寫不好很容易炎上。
對此這件事情其實就是把球踢給國民黨或是柯文哲(?)
目標是養狗勾
(剛剛去看記者會直播)
但第一次寫新聞稿還是很不懂,有被評為中規中矩但是忘記打國民黨跟強調民進黨的立場。
在之後進到選舉核心之後被長官教,其實當初寫的新聞稿有點太長了,不太有重點。第一次寫稿子其實被改三次。
到那時候我才真的很確實的感受到我面對的是一般民眾,他們對於(任何)專業的說詞都很陌生,所以媒體立場很重要、下標也很重要。記者的書寫其實是在幫選民做價值判斷。
而且選舉步調真的太快了,這場選舉有兩次社會重大事件,一是蘇澳斷橋、二是黑鷹。兩次都很抖,但是過了半天之後風向都會轉變,大概下午的時候,整個媒體版面都在刷這件事情。
不過通常過三天之後,又會有新的媒體事件湧上來。
目標是養狗勾
湧上來的事件通常是韓國瑜或是柯文哲(
目標是養狗勾
媒體下標或是書寫新聞稿就是在做形象的選擇,第一次寫稿子時長官有給我看所謂的新聞稿公版。
一段一段的其實都有目的。
在六月的課程有一堂在做「兵推」的演練。就是扮演各黨派的立場,針對不同的事件做發言。在發言的時候要明確的知道每個字的用意是在攻擊誰或是捧誰。
在媒體上的行為其實都是這樣,在韓劇或是日劇上看到的「政治行為推理」,雖然看得時候覺得編劇腦洞開太大,但是放在實際上就是很日常的行為,因為每一篇臉書的文章都是媒體形象的塑造。
目標是養狗勾
可能是因為待了3個月的媒體工作,跟記者相處或是跟電台相處。然後思考都是從這方面是著手。
目標是養狗勾
在網路上的新聞留言都會一一的看完。
以前可能會回應但是現在不會了,可能是心情疲憊的部分,另一方面也是接受了總是有人跟你意見不合,然後會討厭你。
就像我無條件討厭國民黨一樣。

選舉的策略一直很明確的,就是要把中間拉進來,這個工程非常浩大而且瑣碎。把民眾分眾,然後一一去打,這點各政黨都差不多,差別是在民進黨會統一候選人的設定的核心價值,但國民黨就不會。
舉例來說,江啟臣跟蔣萬安是屬於「青年國民黨」他們會支持18歲修憲,或是對同婚議題較為支持。而國民黨的支持者也會去個別找他們對議題的認同,假設在A候選人得不到議題的認同,他可以轉向B。這種認同很有趣,但在民進黨上就看不到
目標是養狗勾
(或是較為看不到)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