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Wed, Mar 11, 2020 7:55 PM
15
1
總地來說,培養審美是畫好圖的第一步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Wed, Mar 11, 2020 7:56 PM
睡醒再說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Thu, Mar 12, 2020 1:38 AM
以寫字/做菜/寫文/畫圖,這些都好,如果腦海裡沒有一個「清楚的標準」,那麼往往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畫圖要找參考,寫字也要「看過漂亮的字」,才知道怎麼往那邊達到;做菜也要「嘗過這樣的味道」;寫文要「明白某樣事情的邏輯」等等,諸如此類。
天份是種迷信,不存在「沒有看過漂亮的東西,天生具有美感」。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Thu, Mar 12, 2020 1:41 AM
碰過一堆家長之後更肯定了這個迷思的存在。
「這個小孩是不是比較有畫畫天份?」
「老師你從小就很會畫畫嗎?」
但你不怎麼會去問:「你從小就很會蓋房子嗎,建築工?」
所有東西都沒有「一來就會」。
只有「生來對什麼比較有興趣」。
抓周之類的啊⋯⋯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Thu, Mar 12, 2020 1:43 AM
通常那是基於興趣的無意識累積,造成的個體差異,以及環境薰陶的區別。
擁有好的審美,比較容易能夠做到較好的畫面。
有人會說「你怎麼想到這樣畫?」
「我就覺得這樣好看」
通常都是來自於這樣的狀況。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Thu, Mar 12, 2020 1:44 AM
所以也不用說什麼「小孩看不懂/我看不懂」,從小有沒有看過優秀的作品,是運氣,但往後的日子,自己要不要,願不願意去接受這些資訊,就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了。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Thu, Mar 12, 2020 1:45 AM
換句話說,我認為「想要的天份,可以自己培養」。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Thu, Mar 12, 2020 1:48 AM
而大量的,不帶腦袋的,無意識的練習,就會變成所謂的天份。
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怎麼就會了。
想要體會天份可以去臨摹完很多本解剖學,然後發呆一年後,就會覺得「我好像有畫解剖的天份欸~」.....那樣的感覺吧。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Thu, Mar 12, 2020 1:51 AM
民智可開闢也可限縮啊,只要有「興趣」。
但如果要「勉強這個人對某樣東西有興趣」就比較難做到,能開闢,不能硬拗。
有時候也需要契機,目的性,必要性。
比如直男遇見偽娘之前是不會對雞雞有愛好的,那類的...(?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Thu, Mar 12, 2020 1:53 AM
我發現自己很多的「感覺」,是因為運氣的關係。
我買到了比較好的書,遇到了比較好的老師。
美術史的事情,好多都是這個老師給我的。
他不會說「小孩聽不懂,所以不告訴我」
就算我才小學,他還是會告訴我「維納斯的石膏像,很美」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Thu, Mar 12, 2020 1:57 AM
縱然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是美,可是至少會意識,有輸入。
說著「小孩聽不懂」所以不教的,永遠在限縮他們的「天份」。
曾經教課被說「你用漸層這麼難的詞,小孩不懂」。
於是我避免使用這種所謂「比較難的詞」。但是這次我什麼都還沒說,我只告訴他們,然後一邊操作:
「我現在畫很多個顏色,像這樣子。」
6歲的小朋友直接說:「漸層。」
所以我覺得這實在太小看小孩了,再說了,不懂,可以問,不懂,多聽幾次會有感覺。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Thu, Mar 12, 2020 1:59 AM
埋頭苦畫卻沒有感覺提升的話,很多時候,該把筆放下,去看看漂亮的東西,撿點buff回來。
有了所謂的「靈感」,就能做出不錯的東西。
而那個靈感,我認為也來自於「審美的累積,在腦內形成的畫面」。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Thu, Mar 12, 2020 2:00 AM
迷信會造成無謂的學習,無謂的掙扎,無謂的困擾。
不要再相信天份,喜歡就可以。
絲南✩委託開放中
@ishinann
Thu, Mar 12, 2020 2:04 AM
教訓:不要在廁所裡探討事情(
腳好麻
載入新的回覆
畫圖要找參考,寫字也要「看過漂亮的字」,才知道怎麼往那邊達到;做菜也要「嘗過這樣的味道」;寫文要「明白某樣事情的邏輯」等等,諸如此類。
天份是種迷信,不存在「沒有看過漂亮的東西,天生具有美感」。
「這個小孩是不是比較有畫畫天份?」
「老師你從小就很會畫畫嗎?」
但你不怎麼會去問:「你從小就很會蓋房子嗎,建築工?」
所有東西都沒有「一來就會」。
只有「生來對什麼比較有興趣」。
抓周之類的啊⋯⋯
擁有好的審美,比較容易能夠做到較好的畫面。
有人會說「你怎麼想到這樣畫?」
「我就覺得這樣好看」
通常都是來自於這樣的狀況。
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怎麼就會了。
想要體會天份可以去臨摹完很多本解剖學,然後發呆一年後,就會覺得「我好像有畫解剖的天份欸~」.....那樣的感覺吧。
但如果要「勉強這個人對某樣東西有興趣」就比較難做到,能開闢,不能硬拗。
有時候也需要契機,目的性,必要性。
比如直男遇見偽娘之前是不會對雞雞有愛好的,那類的...(?
我買到了比較好的書,遇到了比較好的老師。
美術史的事情,好多都是這個老師給我的。
他不會說「小孩聽不懂,所以不告訴我」
就算我才小學,他還是會告訴我「維納斯的石膏像,很美」
說著「小孩聽不懂」所以不教的,永遠在限縮他們的「天份」。
曾經教課被說「你用漸層這麼難的詞,小孩不懂」。
於是我避免使用這種所謂「比較難的詞」。但是這次我什麼都還沒說,我只告訴他們,然後一邊操作:
「我現在畫很多個顏色,像這樣子。」
6歲的小朋友直接說:「漸層。」
所以我覺得這實在太小看小孩了,再說了,不懂,可以問,不懂,多聽幾次會有感覺。
有了所謂的「靈感」,就能做出不錯的東西。
而那個靈感,我認為也來自於「審美的累積,在腦內形成的畫面」。
不要再相信天份,喜歡就可以。
腳好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