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k2
「在攝影與科技紀錄聲音和動作的時代出現之前,遊記,特別是帶有插圖的,壟斷了訊息來源。當時,沒有其他的競爭媒體能夠動搖其地位。歐洲的亞洲文明「圖像」全是文字敘述,再配合上素描與比較少見的毛筆繪圖。對二十世紀的歐洲人來說,歐洲以外的世界是個圖像的世界;相形之下,十八世紀的亞洲則屬於文獻的範疇,是一個語言構成的世界。就算今天從未閱讀過任何有關亞洲的書籍,甚至連有關亞洲的報紙新聞都不看的人,也自認可以從電視、電影與攝影報導中認識這個大陸。不過,近代早期不會閱讀的人,便是一無所知了。」──尤根˙歐斯特哈默《亞洲去魔化》(台北:左岸文化,2007年5月)第七章 報導、出版、閱讀:從經驗到文字,頁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