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Fri, Feb 28, 2020 12:07 AM
69
7
不讀會死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堆了一堆書沒看,朋友推的這本我終於入手了。
隨意打點紀錄跟想法,又或者碎念,隨意進來聊不用介意。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Fri, Feb 28, 2020 12:13 AM
Fri, Feb 28, 2020 3:11 AM
世上不但真的有創傷,創傷還會刻在我們的大腦迴路上、求生系統裡,倖存者從此以一個不同的神經系統來體驗世界。
——封面導言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Fri, Feb 28, 2020 2:43 AM
越戰退伍軍人的啟示
這個部分以數個退伍軍人回歸社會的案例點出在經歷重大事件後對平和世界的剝離感,無法想像未來,反覆的只有不斷重複的過去,就算知道服藥能夠舒緩症狀,也不願選擇較為舒適的方式。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祭奠那些死去的同伴、被殺死的孩童還有各種生命的方式。是生者的責任。
他們無法去想像,也無法放下身上越來越重的負擔。
有些人選擇以藥物、酗酒或其他方式逃避,但最後還是會回到原處,依舊被過去糾纏。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Fri, Feb 28, 2020 2:46 AM
Fri, Feb 28, 2020 2:49 AM
這些創傷改變了思考能力的本身,過去能感受到的美好全都像是隔了好幾層障礙那樣,就算看著也不會有反應,明知道什麼是正常卻無法認為自己存在於現在。
唯有談論過去,回憶過去才能找回屬於自己的部分,而在此之外的全都是「他人」無關者、不能理解的人永遠是外人。
這個外人包含曾經的朋友、家人以及各式各樣的人。殼內殼外,在這以外全都像是泡影——無法形成意義。
就算以文字去發洩對往事的警戒,身體依舊還是處於備戰狀態。若不能意識到危險已經遠離,並活在當下,那這一份剝離感便會一直這樣持續。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Fri, Feb 28, 2020 2:58 AM
Fri, Feb 28, 2020 3:07 AM
心理受創者最困難事情之一,就是正視自己在創傷事件期間的舉動引起的羞愧感。
那些無法啟齒的報復行動成為了未來與他人建構親密關係的阻礙,那些無法承受的經驗,不快的記憶不斷覆蓋實際看到的一切,無法放下也不能被放下的矛盾折磨著他們。
那時拋捨掉的一切,隨時可能觸發的情境再現剝奪了他們自主的意識,成為被過去束縛的囚徒。
我想,他們做那個決定的當下是捨棄未來的,所以真的身在未來時,他們自然是無法去承擔那樣的瘋狂所鑄成的錯誤。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Fri, Feb 28, 2020 3:58 AM
Fri, Feb 28, 2020 4:37 AM
心智與腦的知識革命
「人類痛苦的最大源頭,是我們對自己講的謊言。」
人們如果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感覺不到自己的感受,就不可能復原。
這個章節開始簡述精神疾患醫療處理的演進與轉變。
比起去觸碰傷口理解這些傷痕,更偏向解決與應對這些異常行為——治標不治本的手法。程序化的作業、短暫的訪視,面對數量龐大的患者,這些人彷彿變成一個個疾病的名稱。使用藥物略過這些人受苦的根源與理解背後意義,被無助感困在過去的人們失去了戰或逃的選擇,只剩下僵原地的選項。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Fri, Feb 28, 2020 4:52 AM
又有些患者在這樣的創傷中獲得扭曲的快感,抗拒著那些造成創傷環境的同時,又無法自拔地尋找著相似的情境,試圖藉由創傷來獲得滿足。這樣的機制好比挑戰極限運動那樣的刺激感所帶來的愉悅,同時也帶著成癮性。
而這樣的狀況,可以被藥物協助回到平衡,讓患者的大腦進行近乎正常的運作,但追根究底——傷痛的根源卻無法因此被解決。使用藥物的成效很好,令人困擾的外顯症狀可以被有效控制。傷痛雖然一時被舒緩,但問題的根源,那在深處無法癒合的傷口卻還是存在。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Fri, Feb 28, 2020 5:00 AM
作者認為忽視核心層面的做法,會剝奪患者癒合與自主能力。
看到這裡雖然不免有藥物也許跟酗酒等等的做法同樣是摒除那些痛苦的手段,卻又不能反駁在醫學實驗中確實出現的效果⋯⋯或許使用藥物暫時卸下重擔,患者才有餘力好好思考自己想得到怎樣的生活,過怎樣的人生吧。
老實說我並不是懷抱著純正的心態找這本書來看的,這部分是否就已經暴露了我個人的膚淺。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Fri, Feb 28, 2020 5:26 AM
Fri, Feb 28, 2020 5:31 AM
透視大腦:精神科學的革命
當腦部造影技術應用在這方面的觀測上:
受測者在已定好的腳本陳述過程中,腦部的反應會如同回到了現場,無視已經經歷過多少年,就像同樣的場景再現。
無法訴諸文字語言的情感,難以消化的壓力亦無法被組成有脈絡的過程,自然無法藉由陳述的過程抒發宣洩。
每一次、每一次都像是事件此時此刻發生,無法逃離。對過去的記憶太過敏感,難以被自行消化。
藉由與治療師反覆重演創傷細節,將應當構成影響的時間帶入,區分出過去與現在才能得以走出傷痛。
創傷經驗本身會阻礙這樣的做法,無論我們發展出多少見解或理解,理性腦基本上沒有能力說服情緒腦從實際狀態走出來。
對於被過去所困的他們來說,要留意並敘述現在狀態,甚至要訴諸語言是一件困難的事。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Fri, Feb 28, 2020 5:41 AM
Fri, Feb 28, 2020 5:42 AM
第一部_重新發現創傷
藉由談話、觀察以及實驗來推敲創傷的性質與影響,這算是第一部重新發現創傷的主要內容,對我這種隨意找書來看讀者來說,裡頭的內容不能說很難理解。藉由案例的分享,我覺得也算是能理解個大概,撇除掉今天只要一翻書就會有事找上我這部分,藉由作者的對患者的推敲與紀錄,對想寫這類題材創作的我是有不錯的參考方向的。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Fri, Feb 28, 2020 10:38 AM
Sat, Feb 29, 2020 3:48 AM
逃命:生存的解剖學
懷抱過去、直視當下、思考未來——人類在面對事件後的正常程序是如此,但受創者的人生成長因為失去了思考當下與未來的餘力而戛然而止。
創傷者的身體在遭遇事件的那一刻起便不曾停止警戒,大腦、心臟與消化道乃至內分泌系統,身體的自我防禦機制過度敏感的狀態下,創傷的碎片宛如不定時炸彈般存在。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Sat, Feb 29, 2020 4:42 AM
Sat, Feb 29, 2020 11:26 AM
這個章節內講述不少關於大腦與身體對創傷事件的反應與程序,從反應的次序、合作與分工等等的資料,到情緒腦與理性腦的角度,生理反應的角度分析創傷的影響與現象。
我們大多數人都從個人的悲傷經驗得知,極度的哀慟通城會伴隨著一種感受:這個悲慘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們永遠無法從傷害中復原。創傷就是「這會永遠持續下去」的極端經驗。
唯有踏實地站在當下,感受到安全與平靜才能整理那些破碎的創傷經歷,把強烈的情緒整頓成有脈絡的故事、將分離的自我逐步歸位。
藉算減緩了過去造成的傷痛,若不能讓創傷者現在的生活有其意義、具有重量,讓創傷者從這之中獲得滿足,那麼就算麻木了過去的傷口,患者也無法展望未來。
由下而上的治療方法藉由喚醒患者自身身體感受,從具有剝離感的麻木狀態逐步脫離,重新構築起健康的大腦結構。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Sun, Mar 1, 2020 1:55 AM
Wed, Mar 4, 2020 1:08 AM
身體與腦的連結
由上而下——社會連結構築活化。
由下而上——緩和身體緊張情緒進行。
若將情緒反應與表現比做哺乳類生存演化痕跡,這同時也關乎安全感的三個層次「社會連結」藉由向同伴尋求幫助、「戰或逃」擊退威或躲到安全處、「僵呆或崩潰」關閉功能使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來保護自己。
理解了運作路徑後,提出可以藉由再認知危險,重整心臟、大腦與內臟的連結。重新構築通往安全感的路徑,連結身體、連結人際,讓身體學習如何調適與反應。藉由累積的身體經驗與信賴,讓安全這個概念具有實感,將無效化焦慮與情緒的作法。
若將心碎腸斷比做創傷的餘痛,一度失控的反應藉由反覆的練習讓身體記住該往哪逃、或是該如何應對,降低不知所措的僵呆的關閉機制,逐步回歸戰或逃、甚至到社會連結向他人尋求協助,那麼刻在內臟的創傷也會變得好轉。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Wed, Mar 4, 2020 1:17 AM
Wed, Mar 4, 2020 1:26 AM
失去身體,失去自我
不被留意、不被了解、沒有地方讓人覺得安心。為了消除這份麻木感,開始使用自我傷害的方式讓自己覺得還活著——並非想要尋死,只是藉由這樣自我傷害的方式讓自己覺得好過一點。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他們能認知到唯一的解決方式。
失去與身體體連結狀況,就在身邊卻感覺不到。就算明知道會傷害自己卻無法自主自己不去這麼做。
無法感受到感官知覺傳來的訊息,手裡握著的鑰匙的重量、材質、溫度、位置與形狀,失去統合這些訊息的能力,於是世界變得支離破碎。當這些感覺被遮蔽,活著的實感就變得模糊不清,不完整的訊息讓感知經驗脫離日常,生命變得不完整、甚至覺得自己成為非人之物。
情感需求可能還存在,但失去了接收與認知情感、訂立目標等等的機能,隨著時間過去空虛就會像破洞一樣越來越大。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Wed, Mar 4, 2020 1:53 AM
Wed, Mar 4, 2020 1:56 AM
自我遺忘、自我失感、揮之不去的怪異感讓他們變成了連自己都不熟悉的陌生人。一部分人面對挫折會變得恍惚,難以敘述實際的情緒感受,只能用行動語言代替情緒語言。
從察覺身體上的感知、敘述這些感受,情緒之下的熱、壓迫、肌肉緊繃、疼痛等等的認知。愉悅情緒下的呼吸、動作與姿勢,負面事件的胸口一緊或腹部刺痛。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動機跟意圖。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Wed, Mar 4, 2020 2:08 AM
第二部_受創的大腦
大腦—內臟—身體反應/精神反應
分析受創後大腦活動的區塊與關閉的區塊,各自影響與後續的影響在這個章節被提出討論,受創後關閉情感作用區塊的人們因為沒有在情緒上支出,所以更能專注在他們的事業上,追求目標的成就感用以填充他們的情感需求。對一部分人來說情感區塊關閉並沒有為他們生活造成影響,又或者該說他們連這部分應該要有的情感反應都一並失去了,所以對此毫不關心。
꒒ꋬꌦ꒯ꋬꌦ🔷淚惪
@Layday
Wed, Mar 4, 2020 2:30 AM
互相理解:依附與同調
經歷創傷的兒童,面對日常照片依舊能觸發創傷相關的情感與推測,為這些照片敘述故事時,以這些殘酷的生活經驗成為他們故事的架構,與能夠相信世界本質善良的控制組相比危險許多。
載入新的回覆
堆了一堆書沒看,朋友推的這本我終於入手了。
隨意打點紀錄跟想法,又或者碎念,隨意進來聊不用介意。
——封面導言
這個部分以數個退伍軍人回歸社會的案例點出在經歷重大事件後對平和世界的剝離感,無法想像未來,反覆的只有不斷重複的過去,就算知道服藥能夠舒緩症狀,也不願選擇較為舒適的方式。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祭奠那些死去的同伴、被殺死的孩童還有各種生命的方式。是生者的責任。
他們無法去想像,也無法放下身上越來越重的負擔。
有些人選擇以藥物、酗酒或其他方式逃避,但最後還是會回到原處,依舊被過去糾纏。
唯有談論過去,回憶過去才能找回屬於自己的部分,而在此之外的全都是「他人」無關者、不能理解的人永遠是外人。
這個外人包含曾經的朋友、家人以及各式各樣的人。殼內殼外,在這以外全都像是泡影——無法形成意義。
就算以文字去發洩對往事的警戒,身體依舊還是處於備戰狀態。若不能意識到危險已經遠離,並活在當下,那這一份剝離感便會一直這樣持續。
那些無法啟齒的報復行動成為了未來與他人建構親密關係的阻礙,那些無法承受的經驗,不快的記憶不斷覆蓋實際看到的一切,無法放下也不能被放下的矛盾折磨著他們。
那時拋捨掉的一切,隨時可能觸發的情境再現剝奪了他們自主的意識,成為被過去束縛的囚徒。
我想,他們做那個決定的當下是捨棄未來的,所以真的身在未來時,他們自然是無法去承擔那樣的瘋狂所鑄成的錯誤。
「人類痛苦的最大源頭,是我們對自己講的謊言。」
人們如果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感覺不到自己的感受,就不可能復原。
這個章節開始簡述精神疾患醫療處理的演進與轉變。
比起去觸碰傷口理解這些傷痕,更偏向解決與應對這些異常行為——治標不治本的手法。程序化的作業、短暫的訪視,面對數量龐大的患者,這些人彷彿變成一個個疾病的名稱。使用藥物略過這些人受苦的根源與理解背後意義,被無助感困在過去的人們失去了戰或逃的選擇,只剩下僵原地的選項。
而這樣的狀況,可以被藥物協助回到平衡,讓患者的大腦進行近乎正常的運作,但追根究底——傷痛的根源卻無法因此被解決。使用藥物的成效很好,令人困擾的外顯症狀可以被有效控制。傷痛雖然一時被舒緩,但問題的根源,那在深處無法癒合的傷口卻還是存在。
看到這裡雖然不免有藥物也許跟酗酒等等的做法同樣是摒除那些痛苦的手段,卻又不能反駁在醫學實驗中確實出現的效果⋯⋯或許使用藥物暫時卸下重擔,患者才有餘力好好思考自己想得到怎樣的生活,過怎樣的人生吧。
老實說我並不是懷抱著純正的心態找這本書來看的,這部分是否就已經暴露了我個人的膚淺。當腦部造影技術應用在這方面的觀測上:
受測者在已定好的腳本陳述過程中,腦部的反應會如同回到了現場,無視已經經歷過多少年,就像同樣的場景再現。
無法訴諸文字語言的情感,難以消化的壓力亦無法被組成有脈絡的過程,自然無法藉由陳述的過程抒發宣洩。
每一次、每一次都像是事件此時此刻發生,無法逃離。對過去的記憶太過敏感,難以被自行消化。
藉由與治療師反覆重演創傷細節,將應當構成影響的時間帶入,區分出過去與現在才能得以走出傷痛。
創傷經驗本身會阻礙這樣的做法,無論我們發展出多少見解或理解,理性腦基本上沒有能力說服情緒腦從實際狀態走出來。
對於被過去所困的他們來說,要留意並敘述現在狀態,甚至要訴諸語言是一件困難的事。
藉由談話、觀察以及實驗來推敲創傷的性質與影響,這算是第一部重新發現創傷的主要內容,對我這種隨意找書來看讀者來說,裡頭的內容不能說很難理解。藉由案例的分享,我覺得也算是能理解個大概,撇除掉今天只要一翻書就會有事找上我這部分,藉由作者的對患者的推敲與紀錄,對想寫這類題材創作的我是有不錯的參考方向的。
懷抱過去、直視當下、思考未來——人類在面對事件後的正常程序是如此,但受創者的人生成長因為失去了思考當下與未來的餘力而戛然而止。
創傷者的身體在遭遇事件的那一刻起便不曾停止警戒,大腦、心臟與消化道乃至內分泌系統,身體的自我防禦機制過度敏感的狀態下,創傷的碎片宛如不定時炸彈般存在。
我們大多數人都從個人的悲傷經驗得知,極度的哀慟通城會伴隨著一種感受:這個悲慘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們永遠無法從傷害中復原。創傷就是「這會永遠持續下去」的極端經驗。
唯有踏實地站在當下,感受到安全與平靜才能整理那些破碎的創傷經歷,把強烈的情緒整頓成有脈絡的故事、將分離的自我逐步歸位。
藉算減緩了過去造成的傷痛,若不能讓創傷者現在的生活有其意義、具有重量,讓創傷者從這之中獲得滿足,那麼就算麻木了過去的傷口,患者也無法展望未來。
由下而上的治療方法藉由喚醒患者自身身體感受,從具有剝離感的麻木狀態逐步脫離,重新構築起健康的大腦結構。
由上而下——社會連結構築活化。
由下而上——緩和身體緊張情緒進行。
若將情緒反應與表現比做哺乳類生存演化痕跡,這同時也關乎安全感的三個層次「社會連結」藉由向同伴尋求幫助、「戰或逃」擊退威或躲到安全處、「僵呆或崩潰」關閉功能使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來保護自己。
理解了運作路徑後,提出可以藉由再認知危險,重整心臟、大腦與內臟的連結。重新構築通往安全感的路徑,連結身體、連結人際,讓身體學習如何調適與反應。藉由累積的身體經驗與信賴,讓安全這個概念具有實感,將無效化焦慮與情緒的作法。
若將心碎腸斷比做創傷的餘痛,一度失控的反應藉由反覆的練習讓身體記住該往哪逃、或是該如何應對,降低不知所措的僵呆的關閉機制,逐步回歸戰或逃、甚至到社會連結向他人尋求協助,那麼刻在內臟的創傷也會變得好轉。
不被留意、不被了解、沒有地方讓人覺得安心。為了消除這份麻木感,開始使用自我傷害的方式讓自己覺得還活著——並非想要尋死,只是藉由這樣自我傷害的方式讓自己覺得好過一點。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他們能認知到唯一的解決方式。
失去與身體體連結狀況,就在身邊卻感覺不到。就算明知道會傷害自己卻無法自主自己不去這麼做。
無法感受到感官知覺傳來的訊息,手裡握著的鑰匙的重量、材質、溫度、位置與形狀,失去統合這些訊息的能力,於是世界變得支離破碎。當這些感覺被遮蔽,活著的實感就變得模糊不清,不完整的訊息讓感知經驗脫離日常,生命變得不完整、甚至覺得自己成為非人之物。
情感需求可能還存在,但失去了接收與認知情感、訂立目標等等的機能,隨著時間過去空虛就會像破洞一樣越來越大。
從察覺身體上的感知、敘述這些感受,情緒之下的熱、壓迫、肌肉緊繃、疼痛等等的認知。愉悅情緒下的呼吸、動作與姿勢,負面事件的胸口一緊或腹部刺痛。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動機跟意圖。
大腦—內臟—身體反應/精神反應
分析受創後大腦活動的區塊與關閉的區塊,各自影響與後續的影響在這個章節被提出討論,受創後關閉情感作用區塊的人們因為沒有在情緒上支出,所以更能專注在他們的事業上,追求目標的成就感用以填充他們的情感需求。對一部分人來說情感區塊關閉並沒有為他們生活造成影響,又或者該說他們連這部分應該要有的情感反應都一並失去了,所以對此毫不關心。
經歷創傷的兒童,面對日常照片依舊能觸發創傷相關的情感與推測,為這些照片敘述故事時,以這些殘酷的生活經驗成為他們故事的架構,與能夠相信世界本質善良的控制組相比危險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