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每天說一件開心的事

在噗浪搜尋裡翻完所有提到John Berger的噗。最早一則應該是2009年吧。

(其實我書櫃裡已經很多寶藏了吧,專心挑幾本真的很好的看個幾遍,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不要三心二意一直買書了。)
leahahaha
(特休一天,猶如Band of Brothers第5集中Winters離開戰場去巴黎的感覺⋯⋯)
hobbes
竟然跳接到Band of Brothers!
leahahaha
哈哈哈超跳痛。
但要不是放假,而且是眾人上班我特休這種突然空出來的時間,可能不會有興致把噗浪搜尋結果翻完一遍。
高三時正好Band of Brothers上映,至今大概重看了起碼4、5次(實際應該更多遍)。去年重看時,才發現自己似乎將影集裡一些行為模式或是台詞內化成自己工作時的反應,或是我希望自己能做到的程度。

今天繼續重看《觀看的方式》中文第2版時,邊看邊用鉛筆寫上一些自己的聯想關鍵字,覺得這回看好像比我上回看第1版的時候,意識上好像更能衍生出一些其他東西,雖然這些聯想可能未必書中該處文字有直接關係。
iDiote
除了這本外,你還看過John Berger那本書嗎?另有買他那本書嗎?
leahahaha
iDiote : 買下的書其實不多,只有《觀看的視界》、《影像的閱讀》,還有《另一種影像敘事》。
而這一切應該都是從某次注意到王志弘為《另一種影像敘事》設計的第一版書封開始(同時還因本書注意到譯者張世倫、推薦序作者張照堂)。

《另一種影像敘事》這本好久以前看完過一遍,但其實應該反覆再看幾遍才是。沒有文字單純黑白攝影編排這部分,很迷人。

其他2本,我目前都是在剛買到時乘著買新書的興奮按心意跳讀,都還沒能完整看完。
leahahaha
某個時期,我的策略是跟著王志弘設計的書封來決定要看什麼。不一定很有意識,但時常怎麼挑,一翻開到版權頁或是折口,署名便是wangzhihong design。
但這一兩年,這策略似乎有些不靈驗,略頻繁發生封面吸引力比內容高太多的狀況。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