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玉。
想講講 我在聖誕假期 跟兩個中國人一起相處14天去歐洲旅遊的故事

其實比較像觀察報告啦(?
。阿玉。
這兩個人 人很好
至少對我來說 都是個性合得來 待人處事也很不錯的人

但在這種出國旅遊的期間 一定會遇到各種尷尬的國家認同情形
。阿玉。
旅伴1 是平常很不在乎政治情況的人 很多兩岸情形他都不懂 在他的價值觀一樣是希望台灣被中國統一 但現在的情況他也沒覺得不好
我表明說我是台灣人 我們有不想被統一的理由 他是可以尊重跟接受的

旅伴2 就是 比較黨國思想的人 覺得台灣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知道他這個人的想法就是這樣 但為了避免衝突 能迴避我就迴避這樣的話題
。阿玉。
但是 出門在外 一定都會被問到 where are you from
這時候我都會很尷尬的離他們很遠

其實想想我真的蠻廢的 為什麼不敢大聲說呢
。阿玉。
然後我觀察到一件事情就是
他們平常人都好好的 邏輯思考也很正常

但是只要碰上一些特殊詞語 就會變得很情緒化
像什麼資本主義、祖國、外國博物館(會讓他們想到中國過去被外國欺負東西被搶的事情)

我覺得這就是他們政府過去一直對他們灌輸的很強烈的情緒
無論這個詞代表的是什麼 你看到他你就必須要憤怒 你要為了你的國族去憤怒
。阿玉。
我覺得這種無條件的情緒是很可怕的

畫了線 畫了立場 國外的東西 去憤怒 我們的東西 去讚揚
沒有去看到事情的脈絡跟本質 或是說在這之中可以學習到的事物或是失敗的檢討 其實就是發洩情緒

不要覺得那是中國人才會有的東西 全世界都會有
這個立場不一定是國外跟國內 只要分成了兩邊 就一定會有立場
。阿玉。
我覺得能證明自己是更有理智的 更不一樣的
就是不要對不同立場的事物 無條件的憤怒
。阿玉。
旅伴1 相對之下 更能接受不同的想法 所以我跟他聊得比較深入
我有跟他講香港的事、跟為什麼台灣人不想統一

「在國際上一直打壓、還說留島不留人、對我來說除了經濟之外沒有值得吸引的地方,台灣人吃飽沒事要跟你們統一」

他靜靜的聽 沒表示什麼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