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心
政治創傷 創傷療癒 促轉會 政治暴力 轉型正義

受到這則噗影響,決定整理噗主沒有記錄到的第二場講座跟大家分享。

講題:《來自過去的幽靈:黎巴嫩戰火下的創傷、重複與記憶工程》

簡介:講者Debs博士主要是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檢視黎巴嫩的未盡戰火及其影響,尤其著重於佛洛伊德「心理創傷後移效應」的概念,開啟創傷事件與創傷症狀非線性因果關係和多重時間性的相關討論(引自研討工作坊中的介紹頁)。

以下是我聽著即時口譯整理出來的筆記,並非Debs博士之原文陳述,因此如有落差或謬誤,也歡迎當時在場的朋友們提出。
(感謝 tina818202006 協助精神分析專有名詞註釋。)
晨心
Debs博士強調自己的研究比較偏重於記憶本身,聚焦於戰後的記憶能夠如何被處理。如果在戰後,政權或執政者以比較強勢的方式強迫社會集體性遺忘,創傷並沒有被好好處理,則會創造出所謂社會意識上的真空。記憶需透過被正視、建構方有疏通的可能。

因為不是在場的所有人都知曉黎巴嫩的狀況,因此Debs博士簡介了下黎巴嫩內戰的狀況,可粗分為四個階段──內戰、重建、新政治系統的產生、(我錯失了第四階段)。
晨心
第一個階段「內戰」,其實是沒有盡頭的,造成了非常大的撕裂。在這樣的階段中,有三個很明顯的特徵:持續不斷地被占領(敘利亞佔領了較大部分,以色列亦佔領黎巴嫩部分國土)、軍閥轉型成為政黨、近伊朗派給予支持去面對以色列。而在1991年法律上有了變動,對於內戰的問責制予以消除、禁止人們說出內戰真相,營造出了獨裁式的和平,但造成了社會意識上的真空及與過往的斷裂,這樣的手段更是透過公民和平合理化了這種強制性的遺忘。

(後續講者就沒有特別依照階段進行介紹,比較是混在一起談了。)
晨心
自1991年該法通過之後,黎巴嫩迎來的是失憶的政治。在這個部分,Debs博士透過黎巴嫩市中心的重建工程來呈現前述社會意識上的真空,並稱該城的遭遇或可作為黎巴嫩人民內在狀態的隱喻。市中心在戰後需要重建,但在重建過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均被拆除、取代,與內戰有關的建築就這麼一併消失,轉而成為現代科技感的大樓。Debs博士在這個段落提供了三張照片作為對比呈現,現場觀看的衝擊力道相當大。除了建築、不可言說的內戰真相之外,內戰相關的內容及資訊也理所當然並未被收進教科書之中。
晨心
如果要處理人們對於過去的創傷,勢必會先遇到screen memories(口譯翻為屏幕記憶,實際上應是屏障記憶[1]),屏幕記憶的功能乃是作為盾牌,為了讓人們不直接與創傷記憶進行接觸,在這樣的真空之中並不存有語言,語言也沒有辦法進行表達。但面對這樣的狀況,實際上需藉由討論才有機會把記憶擺到前面以融入戰後敘事。Debs博士在此提到佛洛伊德過往先從歇斯底里患者開始對於創傷的理解,當時即發現有screen memories的發生,screen memories雖然內容可能微不足道,卻能夠透出被意識遺忘的記憶來源(潛意識),像是常常會說到的「關於幼年的記憶」並不是「幼年記憶」,畢竟實際上都是個體透過想像將自己帶回的。
晨心
佛洛伊德看創傷的方式其實是有所變化的(這邊提到Emma案例[2]可佐證),他後來放棄使用誘惑理論[3]解釋,後實際上運用的是嬰兒幻想[4]進行解讀。佛洛伊德實際上的工作對象比較多是歇斯底里的患者,他將歇斯底里視為創傷的遞延性(後延性)呈現──創傷之後會先是沉默,直至後續有其他事件的引發,方開始使患者有了創傷的反應。意旨,最先前的該事件是實際上造成創傷的事件,而後續事件扮演的是「觸發」的角色。因此,可以說創傷的重點並不在於最一開始的體驗,而在於創傷記憶在一段時間之後有了創傷性(獲得了一開始沒有的旨意),是在後期有了根本上的變化。
晨心
關於後延性效應,也有其他的學者分別提出不同的想法。
Carnth (1996) 說創傷事件是一定會在意識層次上被遺漏的,創傷效應是遲來的後期效應(這可以連結到創傷無主性)。人們一開始無法接收、整合創傷,因此創傷會以各種方式不停重覆出現。是對於這個體驗的感受跟接受使得有了創傷性。
Laplanche (2001) 的創傷概念則是化用了誘惑理論(誘惑被視為外因和內因的交互作用),是第二(時間點)的邏輯改變了第一(時間點)的事件。因此人們非經由單純記憶就能做到疏通,而是需要將人繞過強迫性的重覆,並和經驗進行連結,方有可能。
晨心
最後是Debs博士貼心的小總結時間。
1. 創傷的後延性效應可以視為沉默的過程,在黎巴嫩事件中可以看到從戰後一路到了2005年。
2. 創傷事件要可以被完全揭露,是需要蒐集並安置這些記憶的,並將遺忘的再喚回(跟過往連結)。
3. 人們如具有宣洩式的特質,像是抗爭,就會是一種連續性的創作。
4. 南非真相和解委員會可以視為政治法律社會的典範,可展望未來。
5. 唯有面對,並將這些記憶歷史化,才能不一直沉溺於過去
晨心
------
晨心
與談人洪素珍副教授的回應(因只有十分鐘,回應的速度非常快速,內容也相當簡潔,以下列點呈現)。因為個人非常喜歡素珍老師,對於她所述的部分也會特別留意一些佳句。
晨心
1. Winnicott過渡性空間:前述提到社會意識的真空,在那樣的空間是沒有辦法透過語言連結的;而過渡性空間的概念其實是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暫存的時空,有所謂時間平行的存在,碎裂、片段的記憶可以在此透過身體或一些過程連結,甚至形成意義。戲劇治療中的劇場即可以提供這樣的空間(與談人為戲劇治療師,因此特別強調這個部分)。
2. 不是看見不同的東西,而是用不同的維度去看。──這邊是在講我們看待創傷的方式。
3. 修通的過程其實回應到了人性最黑暗的那面。人並不會只有受害者/加害者/旁觀者的單一身分,而是可能同時具有。
晨心
4. 我們在談的不只是家庭史,而是政治家庭史,我們都是政治人。──素珍老師講到這段的時候,Debs博士也在點頭微笑。這部分我覺得對於心理工作者是個很重要的提醒,我們的工作會提醒我們要去蒐集家庭史對於個人的影響,但再拉開來看,我們其實都存於政治社會之中,也因為這樣子,素珍老師在此特別提到政治家庭史的部分,亦呼應此場、前場專題講座的意旨。
5. 有沒有機會是我們透過共同的行動去做這些創傷記憶象徵性的轉化?這個問題同時在詢問的也是社會能不能開展出一個這樣的過渡性空間?
6. 我們不能犧牲掉哀悼的機會。
7. 素珍老師在這邊特別提出替代性創傷,詢問在場的人們作為一個政治創傷倖存者的陪伴者,我們是否準備好了自己也會被這些事情所改變。
晨心
------
晨心
註釋區:

[1] 屏障記憶(screen memories):是我們大腦自己編出來的童年。(我們經歷的童年經驗跟我們想要經驗的童年經驗可能會有所不同。)在《生命無限綿延之間:童年記憶想像》這本書中提到記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重複性與習慣有關,一種是想像與整體時間有關,當人類遭逢生命斷裂點或是架空的時刻,只能用想像彌補,而在彌補的過程中會加入自己的詮釋,無法純粹並真實還原出記憶。
晨心
[2] Emma的案例:應該是Emma Eckstein案例,佛洛伊德著名的歇斯底里患者。
晨心
[3] 誘惑理論:可以視為詐病的起源。檢查不出的心理症狀,但又摸不著讓自己這樣受苦有什麼好處、這樣的受苦並沒有目的性,該人可能是被心理症狀誘惑成有了這些症狀。就脈絡來說,確實並沒有辦法以此套用到普世的創傷上。
晨心
[4] 嬰兒幻想:簡單來說,這是客體理論的概念,克萊茵提出的。他提到小孩遊戲就是成人的自由聯想,自由聯想為潛意識的發揮,所謂嬰兒幻想指的是「嬰兒在尚未建立心智時最原初對世界的投射與潛意識作用」,所謂的哭鬧與揮拳腳踢都是對嬰兒心智對世界的想像
。所以從文本內的脈絡來看。佛洛伊德拋棄詐病的可能,認為創傷是埋藏在前意識也不可測的時期,是在最原始的心智中開始發酵。
晨心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