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anonymous
偷偷說
Fri, Dec 13, 2019 3:00 AM
Mon, Dec 16, 2019 2:19 PM
18
3
排版的關係,這串橫著看會比較合適
凱旋十二 | 我是包丽的朋友,真相远比你知道的更可怕 | 中国数字时代
鬼故事
其餘下收。
我想説的是,情緒穩當的 ‘ 正常人 ’ 很少想像得到
會
有一天
竟.也
為憂鬱所苦,但人生遠比戲劇無常,總有意外前來考驗我們的承受能力;
透過身教的潛移默化
讓人習以為常之下連自己病了都無法及時意識到不對勁
才是最高權力真正運作的場域,希望大家撥出一點時間細讀整篇文章:
漢語裡的隱性性別歧視
骨子裡同樣是房思琪式的屠殺,只不過在表面上換了種形式。
PUA
香港
家暴
憂鬱
創傷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3:03 AM
Fri, Dec 13, 2019 3:23 AM
微博揭露
《“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此事件如何看待? - 新·品葱
新聞:
北大女学生疑遭男友精神折磨后自杀 当事人回应
lark9353
Fri, Dec 13, 2019 3:13 AM
北大女生的第一個整理好混亂@@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3:24 AM
lark9353:
我調整了一下順序,不曉得是否有好讀一些。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3:48 AM
Fri, Dec 13, 2019 3:53 AM
跪下叫爸爸、美國爸爸
恐怖 ‘ 情人 ’
因為
太喜歡 ....
才會
失手
「言語是確立意識的疆界」,從媒體報導到平時説笑之間我們都在把截然相反的「愛」跟「佔有」混為一談,違背受害者的個人意願強行將也許毫無瓜葛的兩方扯上曖昧關係,甚至避重就輕
偷換概念
為施暴者塑造情有可原的形象博取認同,當「跟蹤」「纏擾」竟能美化成「護送」「關注」彷彿備受追捧,獨自背負著無以名之的罪疚感終能令她們噤口窒息;
無論惡役如何對另一個
人
施以強暴,整個將後輩視作韭菜預備收割的中華文化圈都樂於維護醬缸裡的和氣。
* 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
——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 - 1951)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4:36 AM
Fri, Dec 13, 2019 4:36 AM
作為形塑意識、指涉對象或灌輸價值(俗稱洗腦)的強效手段,語言本身就是非常精準而重要的統御工具,大多數人卻很少關注
重新定義的同時也正在奪取建構思維體系的權力
,在此推薦 Margaret Atwood 於 1985 年出版同名小說的影集《
使女的故事
》;
黑警無愧為(走)狗,卻將抗爭者喊作曱甴,有異見便非我族類、藉著下意識連結到昆蟲形象更輕易地泯滅了殺傷人命之憂。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4:53 AM
Mon, Dec 16, 2019 1:33 PM
「辦公室的
叔叔
為什麼這麼愛管穿什麼/化什麼妝/什麼時候交男朋友呢」
「還説什麼如果我年輕二十歲就會追你」
非親無故,為什麼抱怨感覺在性騷擾的男同事之際會以這樣的用詞指稱呢?
—— 不尊重你這個「人」就是在虧「妹」:用自以為在稱讚包裝的意淫,叫女神、馬子或蘿莉都沒差。
從 #MeToo 到「素顏革命」,韓國打破沉默的性別運動進行式|性別力 Gender Power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5:10 AM
怎樣才算性騷擾其實不是真正重要的議題、而是每個人生而擁有決定界線的自由,無論你
選擇
培養這份意志與否,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足夠了。
先試試看
取消觀眾
:當那廝又來的時候全身靜止地裝沒聽見,眼神直視或徹底忽略對方但不發一語大約五到三十秒(照你意願行事就好,沉默時間越長抗拒意味越強),隨即解凍與其他同事正常互動,可以的話打招呼客套除外但儘量迴避直接交流,業務需要找藉口請同事看一下文件幫你轉遞,當有人私下或公開提及這反應時鎮定平和地說「讓我們談點比較令人高興的話題吧」然後假笑。
要訣是當下明確表態,日常若無其事。對方如果夠社會化就該知道他說錯話了,而且你不認為這沒什麼。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5:21 AM
Tue, Oct 5, 2021 11:08 AM
重點是劃出界線但也
做給別人看
你是在替那廝留面子才沒說什麼。
如果有其他同輩也覺得困擾可以商量下一起抵制,但對方是直屬上司或小人性格的話就不適用*。
如果對方只是白目其實沒太惹人厭那
持續跳針
:「我不想/沒空聊這個」「那是私事」「那也是私事」「那還是私事」「那仍然是私事」「那畢竟是私事」「那終究是私事」或直接切入公事講完就藉故走開,只要找上你永遠會有軟釘子碰到飽,保留其他表情營業用笑容不打折就好。
PS,「私事」亦可代換為「秘密」交替使用。
*
《他為什麼這麼做?》
「施虐發根於所有權,權力意識是支撐的樹幹,控制則是向外伸出的枝枒。」
鑑於中華文化圈骨子裡還脫不了「家天下」的父權結構鏈,套用到職場依然精闢。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5:43 AM
有正事要做的時候,處理人際關係會比較守規矩而傾向於停留在框內想辦法,不過暗罵沙豬的時候也要小心
別把自個兒繞進與之相對應的語境裡去
了喔,真正的重點其實不在於我們有或沒有意願被拱,而是:你才白菜,你全家都白菜!!!!!
端正一點的駁斥其實是
輪不到你來定義
,不過沙豬多半還滯留在「怎樣算是拱」「憑什麼不給拱」「拱一次多少開條件來」「拱拱記錄器」,罵他們白菜很可能還會提議說那他給妳拱或者來互拱不就 hen 公平惹,死命討價還價猶不承認拜金,多聽幾句都感覺智商會被往下扯。
sesame8806
Fri, Dec 13, 2019 8:38 AM
噗主你的plurk帳號開頭是不是K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1:51 PM
sesame8806:
不是喲。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4:46 PM
Sun, Feb 9, 2020 11:52 PM
12/14 0:20
https://mp.weixin.qq.com/...
以上為原本流傳的文章標題截圖,目前微信公眾號和豆瓣頁面已被和諧,手動更新頂樓連結。
若是不太熟悉英語中的前綴字首及後綴字根,可以從 ‘ 性别二分体的不对称性 ’ 讀起,即便把他改成她、用性侵或強暴取代三女成姦,慣用
語法
仍然會讓精心鋪設的潛在影響力延續下去,除非我們開始有意識地改變措詞;
主奴/主僕/主從/主客/主觀/
自主
,
責任與義務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清晰分明,直至我們學會賦有尊嚴與取得權利的差別。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4:52 PM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無處不在的性別非對稱模式很難被邏輯化為 ‘ 自然 ’ 排序。女性佔據的是二分體中的次要或是消極語意空間位置,這一點的背後並沒有令人信服的邏輯支撐;相反的,它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在語言學慣例當中的體現。鑒於在大部分的社會體系中女性這個概念一直都被放置於次要,非典型,甚至是 ‘ 非常規 ’ 的地位,於是以該語言為母語的人則 ‘ 自然而然 ’ 地將其在二分體中置於次位,遵循了 up-down,以及 good-bad 中體現出來的認知模式 。[7] 這樣的狀態之所以不引人注意地長期存在著,是因為它與未戳穿的 ‘ 常識 ’ 是保持一致的,該常識在人們(包含男性和女性)兒童時期的語言習得過程中就被吸收和接受了。」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10:21 PM
Fri, Dec 13, 2019 10:25 PM
@ 賀蘭山棺材鋪:
關於漢語裡的性別歧視,其實我這兩天也一直在琢磨這個事。
你看「兒」字,作為「兒童」的意思時,明明是不分男女的,還有「子」,作為「孩子」,也是不分男女。
但是無論是你單獨看到「兒」「子」還是乾脆「兒子」,都鐵定覺得是男性。但是所有和女有關的字,都沒法組成一個不帶性別意味的詞。
@ 柯洛茲眨眼睛:
兩性的關係不是正負電流、兩極的關係,男性同時代表 ‘ 陽性 ’ 和 ‘ 中性 ’。
@ 噬元獸再戰哥斯拉:
沒錯,在我國,她們不能指代所有人,他們卻可以。
@ Zita 希塔:
都一樣,man,mankind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10:33 PM
Fri, Dec 13, 2019 10:36 PM
「以上提及的所有英文以及漢語中的現象,都暗中將女性的地位降低到次等或是特殊位置。借用語言學家茱莉亞史丹利(Julia Stanley,1977b)的術語來說,女性在話語場域中佔據的是 “ 消極語義空間 ”。史丹利認為,由此宣揚的觀點就是以男性在宇宙中心被定義為 “ 自我 ”,而女性則被降級為 “ 其他 ”。這種性別導向在所有涉及語言的文化領域都有無數隱性和顯性的例證。
當然,對於孩子來說,語言和文化之間是不存在分割線的;孩子在學習母語的同時也吸收了語言中所根植的文化觀念,而此時他們還沒有能力認識到以及中肯地分析呈現在他們面前的
默認設置和偏見
。米勒以及斯威夫特(Miller & Swift,1977)分析道,經過歷史積累,英語語言中充滿了男性為中心的論調,因此女生在學習英語時必然會經歷心理學疏離的過程: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10:35 PM
Fri, Dec 13, 2019 10:50 PM
即使女孩能夠理解自己也是 “ man ” 這個詞中包含的一部分,
她還是必須在心理上跨越很多從她的經驗判斷
只用來指代男性的那些詞語。當有人告訴她,“ 我們都是兄弟 ”,“ 兄弟關係裡包含了姐妹 ”,“ 父親們的意志就是母親的意志 ”,她真的會相信嗎?她又會如何內化這些概念呢?(33 頁)」
在要求話語權的情況裡,面對不假思索、理所當然的另一方,必須尋找解釋、檢討依據而引致的焦慮本身就已經是由最高權力從根源處埋下伏筆的不平等。
ಠ_ಠ
Fri, Dec 13, 2019 10:40 PM
Fri, Dec 13, 2019 10:55 PM
【盧郁佳書評】斬首愛人的男人──《他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他上一秒說愛,下一秒揮拳?親密關係暴力的心理動...
「家暴也不限於打罵,施虐者會使用心理操縱,他會撒謊混淆視聽,移花接木合理化他的侵犯,讓你雖然總覺得事情哪裡不對勁,但又始終搞不清;他會施壓誘導你犧牲生涯規畫來配合他、聽候他差遣隨傳隨到,卻讓你以為這是你自己的意思;
在你找東西的時候,他會故意把它藏起來,以後再放回原位讓你看到,讓你懷疑自己腦袋不正常了
;他會挑撥你跟你的家人朋友互不信任,讓你孤立無援只能相信他。他用很多手段來癱瘓你的心智,讓你害怕自己下判斷,只好依賴他,服從他。
如果你挨打,至少你知道他在打你,要跑。但如果你受他心理操縱,就根本不知道問題出在哪,一味相信是自己有毛病。」
juice5009
Sat, Dec 14, 2019 1:09 PM
ಠ_ಠ: 紅樓夢元春的判詞"恨無常"中,就有一句"故向爹娘夢裡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依您所見,莫非元春是個男人?
juice5009
Sat, Dec 14, 2019 1:16 PM
還有那篇老外文章對漢語也有誤會,例如先生本來就是老師的意思,不分男女,是民初將外語"Mr."用"先生"表示才改變了先生的意思,日本就維持了"先生"的原意,什麼性別中性化,不知所云。
ಠ_ಠ
Sun, Dec 15, 2019 10:58 PM
juice5009:
首先,
元春所言意謂 ‘ 孩兒 ’,但論文作者已經花費相當篇幅闡述這個普遍現象:
「 ‘ 人 ’ 字具有雙重功能,泛指人性,還有特指男性。
剩下的
女性則
被迫
自立為一個語言學類別,
隔絕於
人類的總類別之外—— 換句話說,女性屬於 ‘ 非主流 ’。」
在看待個別情境時.刻意忽視既有文化框架.企圖進行去脈絡化的爭辯,對我來說.意義不大。人是活的、語言也是,有常態自然會有個例,這裡誰告訴過您兩種情況不能並存?
ಠ_ಠ
Sun, Dec 15, 2019 11:04 PM
juice5009:
其次,
據您所言:
「先生
本來就是
老師的意思,不分男女,
(中略)日本就
維持了
‘ 先生 ’ 的
原意
。」
隨手節錄一下百度百科——
《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註解說:「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餚,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為出此言也。」這一 ‘ 先生 ’ 是指長輩而有學問的人。 到了戰國時代,《國策》:「先生坐,何至於此。」均是稱呼有德行的長輩。第一個用 ‘ 先生 ’ 稱呼老師的,始見於《曲禮》:「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學者。」今稱教師為 ‘ 先生 ’,本此。
ಠ_ಠ
Sun, Dec 15, 2019 11:06 PM
Sun, Dec 15, 2019 11:14 PM
juice5009:
公平起見還是節錄自百度百科——
舊時稱說書的女子為 ‘ 女先生 ’。據《歌場憶語》記載:「姑蘇琴川有女彈詞,女說書出現,
易鬚眉為巾幗
,人悉呼之曰 ‘ 女先生 ’。」《海上遊戲圖說》:「從來說書先生,
不與妓女齒
。」
女先生是指人們對女士的
一種
稱呼,根據時代的不同有不同的含義,舊時
可
稱女說書藝人為女先生,稱女算命師為女先生。近代和當代女先生均為對
德高望重,有突出貢獻的婦女
的
尊稱
。如宋慶齡先生,冰心先生,楊絳先生等。
ಠ_ಠ
Sun, Dec 15, 2019 11:07 PM
Sun, Dec 15, 2019 11:20 PM
juice5009:
先不論 ‘ 先生 ’ 一詞最初創造而成的那個時代是否允許有才學者以女子之身為人師表;
用不著.誰.來.認可.某位人物.足夠.優秀.是以.有資格.與.第一性.平起平坐.才是應有的尊重;
把人視為物品.分化出位階.按己方高興.開條件.評定等級.就是不平等的根源,就算以褒揚或
抬舉
作為手段.重新
下
定義.掩去規訓的痕跡.也改變不了這項事實;
ಠ_ಠ
Sun, Dec 15, 2019 11:09 PM
juice5009:
並非用詞中性化,而是預設造詞的時候就已經蓄意要將中性概括在內,容我幫您從頂樓那篇論文劃個重點:
「因此 ‘ 人 ’ 這個字在使用當中
並非假定的那樣
沒有性別偏向;語言心理學上來說,它的言外之意強烈指向男性。隨著這個字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使用模式趨於固定
,在日常會話中 ‘ 人 ’ 所內涵的男性形象逐漸成為規範,
而 ‘ 女人 ’ 則需要特殊標明
。[10] 」
如有疑惑,您可以回頭細讀「称呼当中的不对称现象」章節,但我覺著僅用 ‘ 老外 ’ 輕蔑地代稱原本名姓俱全的論文作者甚而斷字取義從來就不是開始良性討論應當抱持的態度,慢走不送。
ಠ_ಠ
Sun, Dec 22, 2019 2:13 PM
-
ಠ_ಠ
Sun, Dec 22, 2019 3:49 PM
Sun, Dec 22, 2019 3:55 PM
華爾街日報》智慧型手機讓「經濟家暴」更容易?富人婚姻的隱性暴力-風傳媒
事隔數日,先放個統計數據。
(TBC;屆時之後希望大家願意幫忙手動轉發,促進討論)
「簡單小步驟可能至為重要。全美家庭暴力熱線(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首席執行長雷-瓊斯(Katie Ray-Jones)表示,女性約嘗試
七次
左右才能成功擺脫一段受虐關係。缺乏經濟來源是一個人重回受虐關係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載入新的回覆
凱旋十二 | 我是包丽的朋友,真相远比你知道的更可怕 | 中国数字时代
鬼故事 其餘下收。
我想説的是,情緒穩當的 ‘ 正常人 ’ 很少想像得到會有一天竟.也為憂鬱所苦,但人生遠比戲劇無常,總有意外前來考驗我們的承受能力;
透過身教的潛移默化讓人習以為常之下連自己病了都無法及時意識到不對勁才是最高權力真正運作的場域,希望大家撥出一點時間細讀整篇文章: 漢語裡的隱性性別歧視
骨子裡同樣是房思琪式的屠殺,只不過在表面上換了種形式。
PUA 香港 家暴 憂鬱 創傷
《“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此事件如何看待? - 新·品葱
新聞:
北大女学生疑遭男友精神折磨后自杀 当事人回应
我調整了一下順序,不曉得是否有好讀一些。
恐怖 ‘ 情人 ’
因為太喜歡 .... 才會失手
「言語是確立意識的疆界」,從媒體報導到平時説笑之間我們都在把截然相反的「愛」跟「佔有」混為一談,違背受害者的個人意願強行將也許毫無瓜葛的兩方扯上曖昧關係,甚至避重就輕偷換概念為施暴者塑造情有可原的形象博取認同,當「跟蹤」「纏擾」竟能美化成「護送」「關注」彷彿備受追捧,獨自背負著無以名之的罪疚感終能令她們噤口窒息;
無論惡役如何對另一個人施以強暴,整個將後輩視作韭菜預備收割的中華文化圈都樂於維護醬缸裡的和氣。
* 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
——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 - 1951)
黑警無愧為(走)狗,卻將抗爭者喊作曱甴,有異見便非我族類、藉著下意識連結到昆蟲形象更輕易地泯滅了殺傷人命之憂。
「還説什麼如果我年輕二十歲就會追你」
非親無故,為什麼抱怨感覺在性騷擾的男同事之際會以這樣的用詞指稱呢?
—— 不尊重你這個「人」就是在虧「妹」:用自以為在稱讚包裝的意淫,叫女神、馬子或蘿莉都沒差。
先試試看取消觀眾:當那廝又來的時候全身靜止地裝沒聽見,眼神直視或徹底忽略對方但不發一語大約五到三十秒(照你意願行事就好,沉默時間越長抗拒意味越強),隨即解凍與其他同事正常互動,可以的話打招呼客套除外但儘量迴避直接交流,業務需要找藉口請同事看一下文件幫你轉遞,當有人私下或公開提及這反應時鎮定平和地說「讓我們談點比較令人高興的話題吧」然後假笑。
要訣是當下明確表態,日常若無其事。對方如果夠社會化就該知道他說錯話了,而且你不認為這沒什麼。
如果有其他同輩也覺得困擾可以商量下一起抵制,但對方是直屬上司或小人性格的話就不適用*。
如果對方只是白目其實沒太惹人厭那持續跳針:「我不想/沒空聊這個」「那是私事」「那也是私事」「那還是私事」「那仍然是私事」「那畢竟是私事」「那終究是私事」或直接切入公事講完就藉故走開,只要找上你永遠會有軟釘子碰到飽,保留其他表情營業用笑容不打折就好。
PS,「私事」亦可代換為「秘密」交替使用。
* 《他為什麼這麼做?》
「施虐發根於所有權,權力意識是支撐的樹幹,控制則是向外伸出的枝枒。」
鑑於中華文化圈骨子裡還脫不了「家天下」的父權結構鏈,套用到職場依然精闢。
端正一點的駁斥其實是輪不到你來定義,不過沙豬多半還滯留在「怎樣算是拱」「憑什麼不給拱」「拱一次多少開條件來」「拱拱記錄器」,罵他們白菜很可能還會提議說那他給妳拱或者來互拱不就 hen 公平惹,死命討價還價猶不承認拜金,多聽幾句都感覺智商會被往下扯。
不是喲。
https://mp.weixin.qq.com/...
以上為原本流傳的文章標題截圖,目前微信公眾號和豆瓣頁面已被和諧,手動更新頂樓連結。
若是不太熟悉英語中的前綴字首及後綴字根,可以從 ‘ 性别二分体的不对称性 ’ 讀起,即便把他改成她、用性侵或強暴取代三女成姦,慣用語法仍然會讓精心鋪設的潛在影響力延續下去,除非我們開始有意識地改變措詞;
主奴/主僕/主從/主客/主觀/自主,
責任與義務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清晰分明,直至我們學會賦有尊嚴與取得權利的差別。
關於漢語裡的性別歧視,其實我這兩天也一直在琢磨這個事。
你看「兒」字,作為「兒童」的意思時,明明是不分男女的,還有「子」,作為「孩子」,也是不分男女。
但是無論是你單獨看到「兒」「子」還是乾脆「兒子」,都鐵定覺得是男性。但是所有和女有關的字,都沒法組成一個不帶性別意味的詞。
@ 柯洛茲眨眼睛:
兩性的關係不是正負電流、兩極的關係,男性同時代表 ‘ 陽性 ’ 和 ‘ 中性 ’。
@ 噬元獸再戰哥斯拉:
沒錯,在我國,她們不能指代所有人,他們卻可以。
@ Zita 希塔:
都一樣,man,mankind
當然,對於孩子來說,語言和文化之間是不存在分割線的;孩子在學習母語的同時也吸收了語言中所根植的文化觀念,而此時他們還沒有能力認識到以及中肯地分析呈現在他們面前的默認設置和偏見。米勒以及斯威夫特(Miller & Swift,1977)分析道,經過歷史積累,英語語言中充滿了男性為中心的論調,因此女生在學習英語時必然會經歷心理學疏離的過程:
在要求話語權的情況裡,面對不假思索、理所當然的另一方,必須尋找解釋、檢討依據而引致的焦慮本身就已經是由最高權力從根源處埋下伏筆的不平等。
「家暴也不限於打罵,施虐者會使用心理操縱,他會撒謊混淆視聽,移花接木合理化他的侵犯,讓你雖然總覺得事情哪裡不對勁,但又始終搞不清;他會施壓誘導你犧牲生涯規畫來配合他、聽候他差遣隨傳隨到,卻讓你以為這是你自己的意思;在你找東西的時候,他會故意把它藏起來,以後再放回原位讓你看到,讓你懷疑自己腦袋不正常了;他會挑撥你跟你的家人朋友互不信任,讓你孤立無援只能相信他。他用很多手段來癱瘓你的心智,讓你害怕自己下判斷,只好依賴他,服從他。
如果你挨打,至少你知道他在打你,要跑。但如果你受他心理操縱,就根本不知道問題出在哪,一味相信是自己有毛病。」
首先,
元春所言意謂 ‘ 孩兒 ’,但論文作者已經花費相當篇幅闡述這個普遍現象:
「 ‘ 人 ’ 字具有雙重功能,泛指人性,還有特指男性。剩下的女性則被迫自立為一個語言學類別,隔絕於人類的總類別之外—— 換句話說,女性屬於 ‘ 非主流 ’。」
在看待個別情境時.刻意忽視既有文化框架.企圖進行去脈絡化的爭辯,對我來說.意義不大。人是活的、語言也是,有常態自然會有個例,這裡誰告訴過您兩種情況不能並存?
其次,
據您所言:
「先生本來就是老師的意思,不分男女,
(中略)日本就維持了 ‘ 先生 ’ 的原意。」
隨手節錄一下百度百科——
《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註解說:「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餚,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為出此言也。」這一 ‘ 先生 ’ 是指長輩而有學問的人。 到了戰國時代,《國策》:「先生坐,何至於此。」均是稱呼有德行的長輩。第一個用 ‘ 先生 ’ 稱呼老師的,始見於《曲禮》:「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學者。」今稱教師為 ‘ 先生 ’,本此。
公平起見還是節錄自百度百科——
舊時稱說書的女子為 ‘ 女先生 ’。據《歌場憶語》記載:「姑蘇琴川有女彈詞,女說書出現,易鬚眉為巾幗,人悉呼之曰 ‘ 女先生 ’。」《海上遊戲圖說》:「從來說書先生,不與妓女齒。」
女先生是指人們對女士的一種稱呼,根據時代的不同有不同的含義,舊時可稱女說書藝人為女先生,稱女算命師為女先生。近代和當代女先生均為對德高望重,有突出貢獻的婦女的尊稱。如宋慶齡先生,冰心先生,楊絳先生等。
先不論 ‘ 先生 ’ 一詞最初創造而成的那個時代是否允許有才學者以女子之身為人師表;
用不著.誰.來.認可.某位人物.足夠.優秀.是以.有資格.與.第一性.平起平坐.才是應有的尊重;
把人視為物品.分化出位階.按己方高興.開條件.評定等級.就是不平等的根源,就算以褒揚或抬舉作為手段.重新下定義.掩去規訓的痕跡.也改變不了這項事實;
並非用詞中性化,而是預設造詞的時候就已經蓄意要將中性概括在內,容我幫您從頂樓那篇論文劃個重點:
「因此 ‘ 人 ’ 這個字在使用當中並非假定的那樣沒有性別偏向;語言心理學上來說,它的言外之意強烈指向男性。隨著這個字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使用模式趨於固定,在日常會話中 ‘ 人 ’ 所內涵的男性形象逐漸成為規範,而 ‘ 女人 ’ 則需要特殊標明 。[10] 」
如有疑惑,您可以回頭細讀「称呼当中的不对称现象」章節,但我覺著僅用 ‘ 老外 ’ 輕蔑地代稱原本名姓俱全的論文作者甚而斷字取義從來就不是開始良性討論應當抱持的態度,慢走不送。
事隔數日,先放個統計數據。
(TBC;屆時之後希望大家願意幫忙手動轉發,促進討論)
「簡單小步驟可能至為重要。全美家庭暴力熱線(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首席執行長雷-瓊斯(Katie Ray-Jones)表示,女性約嘗試七次左右才能成功擺脫一段受虐關係。缺乏經濟來源是一個人重回受虐關係最常見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