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酸( °Д°)
今天到紀州庵文學森林聽翻譯講座,覺得收穫滿滿,在這邊想分享給大家心得,也為自己做個小紀錄。
酸酸( °Д°)
首先反省一下,其實在來到講座前,除了下午的綿羊(王蘊潔)老師以外,我沒有做關於其他的講者的功課,只看過簡章,知道講者們大概會分享的內容而已。沒想到這次來的老師們都是重量級的嘉賓。
酸酸( °Д°)
一開始登場的講者是張菁老師,是翻譯《射雕英雄傳》的譯者。很多人或許會覺得《射雕英雄傳》也算是一部年代久遠的小說了,應該會有眾多翻譯的版本吧?不,事實上第一冊的英譯本才在去年問世而已。原因或許是武俠的世界觀太難以用英文詮釋,許多譯者望之卻步,導致這部作品這麼晚才來到西方人的面前吧。
酸酸( °Д°)
人名怎麼翻?是大家直覺會想到的問題。張菁老師提到,其實拿到書的當下應該是去分析:這本書的受眾是誰?賣給誰?翻譯書就如同在推銷一個商品一樣,如何讓人讀得順暢、讀後還會想推薦給其他人,便取決在於翻譯。以《射雕英雄傳》為例,這本書的讀者主要分為四大類:不熟悉武俠小說/影視也不懂中文的人、看過武俠小說/影視但不懂中文的人、對翻譯小說有興趣但不懂中文的人,最後才是熟悉武俠小說也懂中文的人。
酸酸( °Д°)
回到上述的問題,對於人名,張菁老師不採用常見的漢語拼音翻譯,是因為西方人書寫時通常不會直接寫出全名,而是稱呼姓或是名。舉例來說,柯鎮惡、歐陽鋒以及歐楊克,以中文字來看的確是完全不同的三個人,但換作漢語拼音,便成了ZHEN E,KE、FENG OUYANG、KE OUYANG。由此可見,這樣的翻譯可能會造成角色的混淆,因此,為了配合讀者的閱讀習慣,採適當的西化是可被允許的。
酸酸( °Д°)
人名其實並不是最難的,有時候最難翻譯的反而是情境。可能是因為曾擔任編劇的緣故,金庸的作品與西方作家不同,他常在雙人打鬥的場景中添加在旁的配角的心聲,這時會使沒有這樣閱讀習慣的西方讀者會覺得視角有些凌亂,因此可以做刪譯或是挪移段落,使讀者閱讀起來更為順暢。
酸酸( °Д°)
「不譯,才是最大的損失。」張菁老師用了這句話作為結尾。有些讀者會認為這本書做了過多的西化,應該要保留更多中國的元素在書中。若要這麼做,還不如不要譯。然而,不譯真的是好的嗎?《射雕英雄傳》原書出版於1957年,距離現在也六十年有餘。若是我們在翻譯上不妥協,或許才是讓更多人錯失了與好書相遇的機會了吧。
酸酸( °Д°)
(續)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