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你美
文學評論

去愛,就是去記住;去記住,就是訓練自己用一種懷舊的溫情擁抱每個稍縱即逝的細節:這些對今後的納博科夫,以及我們接下去要聊的事情,都無比重要。
 
 
二十世紀二三O年代,納博科夫和妻子大部分時間都在柏林過流亡生活,沒有錢,一直在搬家…(中略)好幾個房東怕他們逃房租,還覺得有必要在可疑的時刻把薇拉或納博科夫的外套藏起來當「衣質」…(略)。
石原你美
給他寫傳記的布萊恩.博伊德(Brian Boyd)所謂納博科夫「有讓自己快樂的天才」,這時候就顯露出來了。妻子薇拉打了不少的工,雖然他們勉強請了個阿姨做飯,但再要找個保母想都不用想,於是納博科夫就把好不容易省下的時間用來帶孩子,形容這件事「苦役與極樂交織」。 他會給客人演示自己絞乾尿布的技藝,說你要「如網球場上反手抽擊般優雅地扭動手腕」——這只是一個單薄的例子,看納博科夫如何實踐母親當年的教誨:從日常中抽離每個時刻,把它摩挲成顫動的欣喜。
石原你美
…(略)短篇最後說,這似乎就是文學的意義,把日常物件照在未來那面更和藹的鏡子裡,在這些瑣細之物周圍發現那些本來只能由遙遠的後代體會的馥郁和溫柔。
石原你美
話以至此,是不是我要呈現的納博科夫就是一架格外敏銳、死命高興的照相機?但要我說,這前一半的意思已足夠正確了,只是在納博科夫的作品中幾乎隱形的那「後一半」,意味著他本該是最沒有理由高興和敏銳的人。
石原你美
納博科夫未成年之前,生活在俄國最有錢的人家之一;他爸爸的襯衫都是要送到倫敦去洗的。餐桌上說法語,兒童房說英語,其他地方說俄語。馬丁.愛米斯(Martin Ames)說這家人的才華是如此橫溢,任何一個納博科夫,不管他決定要做什麼,只要達不到全國知名都是家門不幸。
石原你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名)十幾歲的時候叔叔留給他一百萬盧布,他就自費出版詩集,在聖彼得堡俊逸地做著少年詩人。(中略)十月革命,納博科夫一家轉移到裝乾果的骯髒不堪的希臘輪船上。(略)他們先來到了馬賽,在倫敦停歇,後來在柏林定居。十幾年後,希特勒上台,他們逃往巴黎。1940年五月,納粹勢如破竹逼近巴黎。美國一個營救組織顧念老納博科夫的救恩,給他們弄到了三張跨越大西洋的船票。把納博科夫一家送到美利堅的那艘船,下次出海就被擊沉了;納博科夫在巴黎的住址,三週後被德國炸為平地。

納博柯夫是唯一一個先後逃離史達林和希特勒的文學大師,在他的腳後跟上,兩大文明世界土崩瓦解。而在這樣的背景前,還有個人的悲劇在舞台中心上演。
石原你美
這樣去講納博科夫的故事,我很幼稚地想仿造一個迷你的「納博科夫式」閱讀體驗,就是結尾會讓之前發生的所有事情變換色彩。為了最尋常的細節沈醉,現在看來並不是那麼無憂無慮。它是如此地違逆直覺,一定會伴隨著某種代價

而這一點,納博科夫最清楚不過。
==========
石原你美
摘自:《In Other Words 在別人的句子裡》,作者陳以侃是一名自由譯者和評論家,翻譯過《毛姆短篇全集》等作品。

這本文學評論分享了幾個他喜愛的作家,是個很棒的窗口,對經典作家有點了解但不大了解,又想沾一點醬油的話,可以考慮這本。
石原你美
(如果你不記得,納博科夫就是《蘿莉塔》的作者
石原你美
光是這段摘錄,作者就已經旁徵博引了超多文獻和同期文人的紀錄(八卦),但讀得出他對文學的熱愛也能看到他對文學的批評,這種與喜愛保持距離的拿捏很複雜,所以迷人XD
石原你美
話說作者所謂「幼稚的模仿」其實滿成功的,因為我在讀納博科夫窮困潦倒的時候,就萬萬沒想到,他家竟然曾經有錢到「衣服要送到倫敦去洗」
上班_嘎嘎v(゚∀゚v)
真的 好難想像衣服多到髒衣服可以送去倫敦洗再送回來 都不會缺衣服的有錢人家...
話說回來俄羅斯的洗衣服務不夠好嗎!?
石原你美
我真的不知道…很難想像
-而且衣服從倫敦送回的路上難道不會又髒掉嗎
石原你美
這讓我想到台灣之前有人買香奈兒的衣服(好像是皮衣還洋裝)洗壞了還是配件壞了,送去品牌原店,結果本家也不能處理
最後結論是,香奈兒衣服買了就沒有要穿第二次的意思<<<< 有錢人認證
蟻山🏳️‍🌈蕉綠色
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石原你美
哈哈哈哈真的!!
不過我也很喜歡這段人生反差的處理 由於各種考量,我省略了不少精彩細節,如果直接看書,可以約略理解納博科夫後來在創作的逐漸偏執,最後終於寫出《蘿莉塔》

而且也有談到不同國家/性別的人(例如伊朗女性讀書會!!!)怎麼閱讀這本驚世之作,覺得被啟發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