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
換種語言換腦袋:不同的語言如何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受? - PanSci 泛科學
臉書追蹤的粉絲頁介紹了泛科學這篇文章,提及「語言」能影響時間感。比如說:
時間的「方向」可以受到語言和其文化的影響而有所不同。人們傾向以空間設想時間,當我們表達時間時,我們以認知上的空間概念思考,而空間概念又因語言文化而異。多數語言將未來表示於前方,像是中文中我們會使用字詞比如「前途」與「背景」;而瑞典文 framtid(未來)一詞更是由 fram(前)與 tid(時間)組成。這裡中文與瑞典文中同樣隱含了「未來在前、過去在後」的概念。
🧃CHAi
但像是南美洲原住民 Aymara 民族對時間的方向則非如此,Aymara 分布於祕魯、玻利維亞與智利,當他們指示未來時會朝後方比,q"ipa(未來)一字同時也有「後面」之意。Aymara 的語言概念中,視眼睛為前方,過去為已知「看得見」的;而未來為未知,是背對著無法看見的。
🧃CHAi
另外幾項研究發現,文字書寫方向也會影響時間的空間感,像是阿拉伯文使用者傾向由右至左排列時間順序外,Boroditsky 在 2008 也做了中文與英文語言與時間感的比較。中文經常由垂直概念來表示時間先後序,例如「下周」、「上學期」等,而台灣的中文文字書寫與印刷也多由上至下排列。

之前在TED上有看到類似的演講。
語言如何形塑出我們的思考方式
演講中說明了,不同的語言會形塑不同的文化及思考方式,像是會用不同的性別來指稱相同的物品,在德文,太陽是女性, 但在西班牙文則是男性,說德文的人在形容橋時 比較會用「漂亮的」、「優雅的」, 或其他刻板印象上是形容女性的字。 而說西班牙文的人比較有可能會說 橋很「堅固」或「長」, 這些是男性用字。
🧃CHAi
在另外一個TED演講裡,也提及法語和西班牙語中, 桌子對應的單詞是陰性的,因此當我們請法語和西班牙語使用者想像桌子說話的聲音時,他們會直覺使用偏女性的聲音,若是英文使用者,則是相反。又像我們會把國家稱為「媽咪」、「母親」,稱之為「她」(我就不懂為什麼國慶牌樓喊媽咪有什麼不對XD)。

也就是說,語言能引導思想的形成,能在我們不自覺時塑造一個人的世界觀(當然這是不一定的)。
🧃CHAi
如果想要吸收某個國家的文化, 就不得不掌控他們的語言,語言是參與文化的方法,否則隔紗觀美人,終不得其美。

不斷失去語言的多樣性同時,我們也在失去文化的多樣性,我又想起抖森說的那句話:「你的發言和你的緘默一樣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始終認為必須學習母語的原因,少了語言的傳續,失去的不只是單單一種語言而已。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