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
看到一個條漫:
https://www.plurk.com/...
以下試著用職場來比喻這件事。
心理 職場 競爭
Laven
這就像同一家出版社裡有許多員工,其中A因為編輯效率很好且擅長企劃,受到主管的偏愛,而B則是部門裡常常出錯的人,總是被主管罵。某次A和B一起負責一本書時,B發現A看過的稿子裡還是有個錯字。
Laven
發現的當下,B內心感到輕蔑,心想:原來A也會有校對不出來的錯誤!但是B隱而不發,也沒把錯字改回來,想知道之後A再看時,會不會發現那個錯字。然而幾次過稿,那個錯字依然沒被改掉。
Laven
於是B心想:哼,A那麼優秀受歡迎,人品還不是不ok!會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偷懶,還會在辦公室霸凌我。B想著,報復性的依然讓錯字留在那裡,等著哪天優秀的A把錯字改過來。
Laven
這天主管看稿,發現理當校對完畢、準備付印的稿子上有錯字,於是把B叫來罵:「你就是不用心,連校對錯字都會出錯!同樣是編輯,A就不會這樣!」
Laven
B嘴上答應著是是是,在心裡聳聳肩想:世界上沒有絕對。就算是主管,也會對人有偏見。
Laven
多年後,B離開了出版社,憑著優秀的創作能力另創一番天地,但依然對此事記憶深刻,因此將故事寫成作品,告訴廣大的讀者們人應該要做好自己、愛自己,並相信自己是很棒的。
Laven
- - - - - 故事結束,以下是看法 - - - - -
Laven
首先我必須說,條漫的作者在故事中的某些概念其實很符合現實世界的真實情況,比如
一、表現優秀的人不一定完美,人品也不一定ok
二、就算是大人、長官、主管、老師,也會對人有偏見,甚至因此犯錯、傷害到他人。
Laven
但我個人認為,真實是一回事,作為一個人,我們必須花更多時間學習分析一件事的因果關係,把精神投注在「現在重要的事是什麼」以及「我的情緒」、「我在乎什麼」、「我如何得到」。
Laven
首先,我們可以從故事中發現,「工作細心、追求表現」與「得到主管喜愛」在職場上存在因果關係。在這個錯字事件中,A的疏忽並沒有當下被主管發現,自然不會因此受到斥責。
Laven
在故事中,不改錯字對A完全沒有好處,因此合理推測A從頭到尾沒有發現錯字。而錯字事件只能證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道理,不能證明A人品糟糕。於是這裡出現了錯誤的因果關係。(用A會霸凌B才能證明A人品糟糕。)
Laven
在出版這行,重要的事情是做出品質好的書。當員工細心校對、認真工作,就能做出好的成品。主管之所以看中A,也是因為A相當程度做到了公司的要求。
Laven
但是同樣身為員工,B在發現錯字時,想到的不是「盡快改善這個錯誤讓公司的產品更好」,而是糾結於對A的私怨,賭氣不改善這個問題。會這樣做的B,就公司的觀點,確實不能算是合格的員工。因為B沒有合理的表現,且不在乎公司認為重要的事(認真工作並生產出良好的產品)。
Laven
我想在這個故事中,當年的B缺乏的是對於自身情緒、渴望的覺察,因此也就無法立定目標往前邁進。在B對A逐漸產生不滿的過程中,去掉被A霸凌的部分,其實還存在許多許多羨慕的成分,羨慕A有好的表現,羨慕A因為好的表現而得到主管的喜愛,甚至因此得到大家的喜愛。
Laven
如果B絲毫不羨慕A,對於A所擁有的一切(出眾的表現、上層的賞識與平輩間的受歡迎程度)應當根本無動無衷。但是事實是B好在乎那些,因為客觀說來他的狀態不好,覺得自己表現不佳,也無由得到他人的關愛。這使B格外在乎A,因為A正是B想要成為的樣子。
Laven
在察覺自身有所欠缺時,人們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方式。第一種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會去思考自己應該如何進步,好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得到他人的喜愛與尊敬;第二種人對自己的信心就不太足夠,比起讓自己進步,更傾向於想辦法證明那個表現很好的人並不真正厲害、那個受歡迎的人並不值得喜愛。他們內心的想法是這樣的:只要證明完美的人不真的完美,那麼不完美的我看起來也就不那麼不完美了。不那麼糟的我,會比先前更值得受到注意。
Laven
如果故事中的B下定決心專注於改善工作表現,挽救A的疏漏。一次或許還不會受到注意,但是兩次、三次、四次......,總會有那麼一天,B會因此成功拯救大家。就算無法短時間內扭轉他人的既定成見,B也會對自己更有信心,將寶貴的時間和心力放在下一本新書的企劃上,不在讓自己糾結於「A某次校對某書漏掉了一個錯字」這類沒有建設性的事上。
Laven
但是人們對自己的信任是需要時間建立的,年輕時就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的人往往很少。於是故事中的B無力跳脫眼前的困局,糾結在諸多求而不得的痛苦中,而沒有當下奮發求變,甚至認為自己之所以被A霸凌,是因為A嫉妒自己的創作才華才會如此。
Laven
所以當故事中的B後來離開了講求細心與效率的出版社,用創作才華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我覺得挺好的。雖然以此類推,或許在創作的天地裡,也有著許多的B'、B''、B'''等人,正因為自己的創作表現不如A'、A''、A'''等人,而深陷自認為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吧。
Laven
如果大家都能夠逐漸有勇氣有信心嘗試讓自己在想要的方向變得更好,付諸實行後也一天天漸入佳境,並因此更願意信賴自己,那就太好了。
❥症候群
謝謝你。
elphas
我當下看到故事只覺得為什麼不在每天自己負責的時段撿起來,然後檢查完丟回去,這樣不管怎麼樣都不會害自己被罵。
其實完全覺得當事人被罵不冤枉。
Laven
不論是為了團體的福祉還是個人的利益,先放下糾結的情緒與想搗亂的衝動,冷靜理性的解決問題與困難,當然是正確的做法。可是「把責任放在個人情緒之前」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比起理性分析利害得失、找出解決方式,人更容易受到一時本能和情緒的趨使,做出當下覺得合理,事後想想對任何人甚至自己都不利的事。
Laven
就算我們不曾在職場與同事發生類似故事中B的糾結,求學階段面對優秀受歡迎的同學也未必從頭到尾毫無怨懟,甚至更早一點,在家庭中面對比較受寵的手足,也無法一開始就明白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對。只要心中存在著不平衡,看到受寵的弟弟犯錯時決定袖手旁觀、發現成績好的同學值日偷懶後也故意裝死,這類事情基本上和故事中的B沒有兩樣。
Laven
事實上,B當然知道在工作上好好表現就可能得到主管的喜愛,就像我們求學時都知道只要成績好、聽話乖巧,師長就可能比較偏愛我們一樣。人其實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對」,而是因為有情緒、挫折尚未撫平,或者其他需求卡在前頭尚未滿足,使我們選擇了負面回應或者無所作為這類距離正確比較遠的道路。所以我認為看了這個故事後,如果只指責B沒做好份內的事,對整件事或許幫助不大。
Laven
產生負面情緒時,就是我們去追尋「我們怎麼了」的時刻。我為什麼憤怒、不滿、覺得被背叛或虧待?我想要的是什麼?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怎麼樣的人?我要如何循序漸進成為那樣的人?這個流程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檢視我們的狀態,並協助我們在遭遇挫折後,能夠更好的整理自己的內在糾結、處理外在的困局,最終使我們能夠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Laven
Killer_left: 這裡發言挺隨意的,沒有打擾不打擾的問題~
elphas
其實是我小學三四年級幹過同樣的事,不過動機跟那篇繪者不同就是,只是單純發現角落上午的人沒掃,我很好奇他什麼時候會發現,於是就用這方式默默執行了一陣子,好像持續一兩週我放回的紙才消失,不過也無法確定是有人發現丟掉還是上午的人掃掉就是。
不過跟繪者類似糟糕經驗也有,小一時有次被分配的清掃工作是洗中午放飯的餐具,基本上那工作很多人搶,不過我後來被同組兩個成績好的騙說我調到A工作,所以我就傻傻做了,之後他們跟老師告狀說我沒洗餐具都去玩,然後我就在全班面前被羞辱,辯解無用。
之後真的被調走換工作,洗餐具的工作換了那那兩位的朋友進去,就是她原來的工作就是A工作。
所以我討厭小孩。別以為小孩沒心機,事實上小孩更可怕的一點是,他會為了達成目的耍心機,並且不認為這有什麼問題。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