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2
轉貼【講座側記│S T S:一門新學術與實踐的緣起、建構,與介入臺灣講座側記】

雷祥麟老師一開始先簡介《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重要性以及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如何探討科學發展。傅大為老師不僅是《科學革命的結構》的譯者,更是在臺灣推動科學史及STS的要角。

洪廣冀老師談到自己的求學生涯中,因緣際會接觸到STS在臺灣的發展。洪老師認為《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這本書中反對傳統的系譜概念,從社會人類學、哲學等領域重新建構STS的發展面貌,這種想法其實跟今日對於演化論的發展的省思有相似之處。在書中也可以看到,不同領域的學者如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突破傳統的界線。
pk2
洪老師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在臺灣習慣將學生分類,並根據這種類別決定每個人的出路為何,但洪老師認為與其先決定範疇為何,不如先決定關係,並從關係的交錯中產生出新的範疇。最後洪老師提問,詢問傅老師究竟《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為何採用巴別塔的繪畫為封面?
pk2
演講一開始,傅老師先分享自己與孔恩(Kuhn)的淵源,除了翻譯孔恩的重量級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也自稱為「孔恩主義者」。後來接觸到STS,以為孔恩與STS一脈相傳,之後才發覺孔恩對STS持保留態度,《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這本書就是要解開這個謎題。撰文╱陳毅澂(臺灣大學翻譯所研究生)
 
全文請見
「S T S:一門新學術與實踐的緣起、建構,與介入臺灣」 講座側記 - 臺大出版中心
-------------------------------------------
//主題閱讀//
《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傅大為

書籍資訊 http://www.press.ntu.edu.tw/?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