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太巴
「給我一個和〈才華與資質〉相似的題目。」
Mr.Zombie
啊...啊...
敏太巴
「兒童與成人。千里馬與伯樂。千里馬只要奔跑就會知道自己是千里馬,伯樂不過是在牠耳邊說『你這一匹好馬該為我所用』。伯樂是賭了,但千里馬可以不跟注的。牠用不上那個名字,牠可以有自己的名字的。」
敏太巴
「你把情愛說成一種好悲慘的東西。」
敏太巴
「我根本不認為拿兒童當鏡子照的大人能和鏡子談戀愛。那就是掠奪而已。」
敏太巴
「不是一個給一個拿嗎?」
敏太巴
「拿的那個以為自己是在施捨呀。」
敏太巴
「所以你不覺得說人有才華是在表達欣賞。有資質也不是一種稱讚。」
敏太巴
「不,我不覺得。」
酥雞🐤
這讓我想到鏡像理論這個東西,好像是拉岡提出的。

嬰兒看到鏡中的自己以為是「這本來就是我」,卻不知道鏡子的自己是爸爸媽媽教的、或是一整個社會使他認為「我就該這樣子」
敏太巴
酥雞🐤 :
我想到一個很久以前的測驗,小學的時候做的。
「對著鏡子舉起左手,鏡子裡的人也會舉起左手。(y/n)」
答案是n,鏡子裡的人舉起的是右手。
我當時超困惑的。
把緞帶綁在左手上,舉起左手。
鏡子裡舉起來的也是綁著緞帶的手啊。
敏太巴
後來才知道鏡子裡的人題目定義為「他人」。
如果一個站在對面的人舉起以我來說位在左側的手,那是右手沒錯。
敏太巴
當時的困惑:
有一種照鏡子的時候遺失了自己的感覺。
酥雞🐤
透過他人,認識自己是必定的過程我覺得,我們身上多少都會吸附著他人給予的概念,我覺得就選擇自己覺得是對的方式,能過的舒服就好。
酥雞🐤
我是老師的話,應該不會選擇這種單一答案的作答方式,會試著讓小孩說明覺得為什麼是這樣子,也許能聽到孩子不同角度的觀點。

像是讓我很印象深刻的是國中的時候,老師發《漂流監獄》的選文給我們讀,並且作答,他不念題解,要我們在下一次課堂做討論,讓學生們能夠自由發揮,我覺得很有趣,也是我嚮往的學習方式w
敏太巴
酥雞🐤 :
這樣一想,融入群體真的不是什麼容易的事呢…w
從0-6歲的生命早期長到12-18歲的青春期,在學校的我們被各式各樣的東西追趕,究竟有多少時間可以用在探究自身上呢。
這怎麼想都覺得是一個很花時間的龐大工程。
敏太巴
我喜歡這種老師發材料給學生嚼又鼓勵學生把嚼過的東西吐回來的方式~
敏太巴
表達自己的見解才有得到提點或修正的機會~
敏太巴
這幾年的整理,我覺得最舒服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家教。
把老師請到我習慣的空間,上課一小時休息15分鐘,一天最多兩堂課,然後要有茶水點心可以吃吃喝喝。
要忍受我這個學生實在是很慘(?),所以茶水點心都會按老師的喜好預備。
好想用這種方式學德語和數學喔~-w-
但是按這種方式我是把學習定位在享受,跟拿文憑考證照什麼的完全無關,我會把想學的材料完全按我的喜好來編。
新開一個噗來碎唸好了-w-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