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心
「互相控制與依存的母女戰爭」是《弒母情結》這書的副標題,突出了母女之間糾結難捨的關係狀態,斎藤環醫師在書中嘗試運用不同的日本漫畫、文學作品、時事及相關心理理論說明,但這本書仍舊是較為艱澀的,不僅有台日文化上的影響,對於相關心理理論不夠熟悉的讀者來說,或許會有些紊亂之感,甚至可能會誤解了書中的某些闡釋。

以下會試著用較為白話的方式探討書中部分重要概念,也推薦對於性別議題感興趣的文友們可以嘗試閱讀此書,實有刺激思考的幫助。

不讀會死
弒母情結
互相控制與依存的母女戰爭
斎藤環
親子關係
聯合文學
心得下收 嘴邊肉

弒母情結:互相控制與依存的母女戰爭
晨心
既然談的是母女,自然脫離不了對於女性形象的探討,斎藤環醫師自社會文化角度切入這點令我相當欣賞,畢竟時至今日,在心理學界中最無法忽略的影響因素之一即是社會文化,而這邊所說的社會文化並不僅只是不同國家的國情差異(俗用的「東方」、「西方」分類漸漸已被唾棄),還包含了暗藏在各個國家社會文化底下的共有暗流,之中,「異性戀霸權」即是其一。
晨心
老實說,發現此書運用這個詞彙,其實是相當驚喜的,比起快被講爛的「父權」,我一直以為用「異性戀霸權」這種說法才是比較真確的,畢竟「父權」會讓人有種「男高女低」的錯覺,進而可能引發不同生理性別之間的相互敵對、忽略了在此背後真正影響到現今社會的脈絡;實際上在現有文化之中並沒有那個生理性別是真正得利的,反之,各有各的痛苦,因此跳脫「父權」而著眼在「異性戀霸權」上,我認為是較為貼切的──當然,異性戀霸權也非代表異性戀者是得利者,但這個詞彙的思考角度更可以詮釋現有對於生理男、女性的框架為何。
晨心
身為女性,在這個社會之中究竟該是什麼樣的形象?其實,在異性戀霸權的社會文化之下,對於男性的形象期許還是比較單一的──有所成就,成家立業,待女性要紳士,也被期許著有一定的陽剛氣質;然而,女性在現今社會除了舊有的那些持家、婦德之外,貌似還有另一層面的期待是獨立、自立、擁有自己的一份工作,貌似要柔也要剛,好忙碌(單方面被要求剛強的男性也是辛苦了)。男性沒有「柔」的成分,在這個社會之中或許還好,有了更是加分;而在現在的社會之中,女性若沒有「剛」的成分,反而會被嘲弄成沒有「自體」、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及意志。
晨心
女性光在社會期待上就有這樣的困難,更不用說身為一個母親。在某個時期,心理學的理論開始指向成人受到兒時家庭經驗的影響至深,首當其衝的即是通常身為主要照顧者的母親(這個時期的父親在育兒方面通常都是消失的),有些理論甚至直接只用「母親」這詞全然替代了「主要照顧者」這個比較全面的描述詞彙。當然,母親與父親確實有本質上的不同,但在後續的養育、教育層面上父親完全被消失的討論現代也已多被提醒。再拉回到母親本質,《弒母情結》中提到了「母愛是否為本能」的思辨,早期的理論認為母親因為懷胎十月自然而然有了母愛或母性,確實在懷孕的過程中激素及腦部構造會此有所變動,但後續關於認養、領養等研究依舊指出母愛或母性並不只限於對待親身懷孕、生產而出的孩子。
晨心
那麼,當女性變成母親,對於孩子的控制又從何而來?貌似已經無法用最原本的「從己身而出,因此意圖想要控制」來解讀。這時候,前面提到的異性戀霸權又再出現了,同時帶有的是我們對於「母職」的期待;雖然現代的女性不少是職業女性,但母職同時並未被卸下或減輕,說難聽一點,有些時候母親對於孩子的控制反映的也不只是親子關係的樣態,也可能是母親自身生活狀態的餘波。這也是為什麼若將母親擺在看似迫害、控制孩子的位置上時,會有種違和感了,儘管乍聽之下可能不會發現這當中的弔詭之處。雖然有人或許會想說「並不是所有母親都會是過度控制的狀態」,確實,不得不考量到每個母親的自我調適或整個家庭的應對方式,但若因此而忽略了母職期待加諸在這些母親、女性身上的束縛就有所偏頗了。
晨心
有些母親可能沒辦法意識到影響自己做出這些行為背後的脈絡為何,對於子女的控訴也感到無所適從或委屈,畢竟原意可能也並非如此,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斎藤環醫師將這本書的用途定位在提供、刺激覺察吧──這一切都是開始──無論是子女嘗試去理解母親,或母親理解自己。
晨心
最後,稍微簡述下書中一直反覆提到的母女狀態好了,因為一直被強調著與母子關係有所不同。承上的脈絡,可以想見在教育照護上大多施力的(或被賦予這類期待的)還是母親,而女兒與母親同性,難免會有其觀察學習或代間傳承的部分,面對自己不喜歡的部分母親則會有抗拒的狀態產生。在這邊,我傾向使用克萊因的「投射性認同」、「妄想─類分裂心理位置」去解讀,較為直觀,在書中也有直接的提及與被引用。然而,我也想在這邊提出另外一個思考方向,若今天的社會期待轉而是對於父親、父職有這些要求,認為生理男性該擔負較多的養育、照顧職責,那麼,母女關係的糾結依舊會引人注目多於父子關係嗎?
晨心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