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月
skam

在Even這個角色本來就沒有IG的前提下,我也沒有想象過Even的社交會是什麼樣子呢。當Eliott的IG公佈之後,我應該是訝異多於驚喜。大概因為我的潛意識一直停留在Even這個角色不應該有社交的層面(糟糕的先入為主)。

如果我非要執著於Eliott這個角色是源於Even的話,我會說,Eliott的社交不是很符合我對Even這個角色的想象,但它最後卻造就了Eliott(這樣說會很奇怪嗎?)。我的意思是,Eliott的社交開始貼合Eliott這個人物,而不是Even了。
猫月
這樣並沒有錯不是嗎?Eliott和Even本來就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但是如果從改編的角度來看呢?對一個角色的改編進行到哪種程度才算合理,才算稱得上是合格的改編呢?
 
我覺得這是很難定義的。如果非要拿出一個標準,我會說本質吧。
 
在我看來,Even的本質是擁有一顆自由的靈魂。他在過去受到的傷害使他逃離社交,但與其說這是一種逃離,不如說是他放下了,即使傷害仍停留在那裡;Even覺得那些外在的東西不重要了,他也不覺得他對ISAK的愛需要外在來證明。他身上散髮的氣質令人感到,他不需要重返以前曾令他迷失的地方。這是他很酷的一點,也是Even何其成為Even的特質。
猫月
因此我偏執地認為,Eliott出現了社交賬號在一定程度上拿掉了Even的這個特質。
 
但是這是一種偏見。因為這種想法就等於Even一定不能有社交賬號。
猫月
然而,如果基於對Even的想象並從劇本創作的角度來看,那Even的賬號應該是什麼樣呢?
 
在原版、意版都沒有Even社交賬號,這個故事與Even這個人物還能講得完滿的情況下,如果你想給Even建立社交賬號,我覺得這個賬號需要從一些原版沒有給我們的維度去理解Even.
猫月
也許一旦有多個版本改編就必然會消解一些審美體驗吧?因為,通過意版和原版,其實我們不難想象Even在背後的舉動——那些他會為ISAK做的事。所以當Eliott的社交賬號的大部分帖子都帶有動機和目的性時,這看起來就僅僅是往觀眾的想象里塞填充物而已,當然,一些顯示心理狀態的帖子除外。在我看來,Eliott的社交賬號仍然只是基於我們能在螢幕前看到的他的一種補充,這令他這個角色看起來不會太單薄,但對於在豐富角色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卻很少。也就是說,這個賬號並沒有提供另一種維度來豐富人物性格。這是改編劇本可能要面對的劣勢——觀眾很容易先入為主,他們太熟悉這個故事了。
猫月
也許歸根究底,我的不適感來源於這個賬號強烈的目的性與功用性,它幾乎要為Eliott的每一種舉動找到動機。一旦這種動機強調得過於頻繁,就會變成一種刻意吧。
猫月
一個通過社交賬號來豐富角色人物性格的成功例子,我覺得是德版的Matteo. 劇組為他建立了兩個屬於他的tag:MatteoMonday、FlorenziFriday. 觀眾一般對Matteo的印象可能是:很頹廢、敏感,感情細膩,在人群中顯得很疏離,似乎永遠處於「Mir ist Egal(我不在乎)」的狀態里(但其實第一季的他也有很皮的一面),但通過他的社交賬號,我們可以看到他有很可愛的一面,不愛學習的一面,而這種感覺,也並不會與角色「我不在乎」這樣的氣質脫節。德版劇組沒花費太多力氣就達到了他們想要的效果。較之於Eliott的工整與刻意,德版在塑造角色方面真正做到了舉重若輕吧。
猫月
我也不知道Even的社交賬號應該是什麼樣子,如果對應不了角色的本質,那沒有社交賬號,也不是一件壞事;因為社交賬號對那個從過去逃出來的他而言,已經變成了無需在乎的事情。同樣的,當Marti在IG上發帖說明Niccolo沒有社交賬號的理由時,我會感到被說服,因為Nicco身上也有自由的氣質,也有「既逃離又不受困過去」的複雜感。
猫月
不管怎麼說,感謝法版劇組做出了嘗試,只是到最後,当Eliott的社交賬號開始漸漸符合他的角色性格,我不知道這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濟州島的甜蘋果💍
我覺得你講得很好,角色社群的性格塑造也是一門藝術,但因為這種戲劇結合角色社群的說故事方法還非常的新,所以大家都還在摸索階段。Even沒有ig,所以他永遠不會因為ig內容讓觀眾出戲,但eliott的ig有時卻讓我出戲,也讓我思考想像如果有skamTW,台even也需要一個社群帳號嗎?要怎樣才能讓社群帳號為even加分,而不是讓觀眾出戲?
月半昏
Matteomonday的設計真的天才,我還可以想像他今天看到Even後,會照舊貼厭世梗圖還是心情變化的圖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