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犬
[小說]「這個世界也許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確定的,不過至少可以相信什麼。」
牛頭犬的資料庫
牛頭犬
「刺殺騎士團長」騎士団長殺し (heart) (heart)
牛頭犬
拖到現在才讀的原因是七年前讀「1q84」第三部的痛苦經驗(那時候感情糾結中,那本又冗長雜念得莫名其妙,我在一個被放鴿子的日子,一面糾結於自己的遭遇一面勉強地讀完),看到這兩大本真的會畏寒,不過超乎想像的有趣好讀,而且想法也被帶著一轉再轉真的很有意思(除了最後進入幻境那段還有女孩失蹤真實經過那段我覺得又快出現1q84了)。
牛頭犬
村上春樹在他的小說「刺殺騎士團長」中藉著一個不甘不願的肖像畫畫師與妻子分手離家後的詭異遭遇,具體且生動地為他的讀者揭露了他這幾十年來在創作上經驗過的奇特心理狀態,甚至我覺得比他自述性的散文集「身為職業小說家」還更深入且私密。而對我來說,小說中最有趣的地方在於肖像畫這個概念的反覆著墨。
牛頭犬
肖像畫一般來說指的就是以一個實際存在的人為本,用繪畫的方式呈現出他的樣貌來,常常也都是受委託而執行的,看似單純但實際上,在照相攝影如此簡便易得的今日,肖像畫其實是非常複雜而且微妙的。首先,一幅好的肖像畫絕對不是用畫的相片,它不可能只是真實展現出人一瞬間、一個角度的外觀而已,它必須要有神韻、有氣質、有性格(我們常會覺得某兩個人好像,但事實上長相卻差異甚大,相似其實只在於某個眼神或表情),它必須要囊括一種物理上的動態(好像人就站在眼前般隨時會動起來)與時間上的動態(即使無法細述卻能感受他生命的經歷),才能夠栩栩如生。
牛頭犬
而這種精神性的成分當然是以畫師主觀上的感受、捕捉與理解來予以落實,所以小說中的我,就是以這種與雇主間閒聊問答的方式,來抓取對方的精神性,再透過素描或照片的輔助建構其外貌。有趣的是,雇主/被畫的對象最後所看到的肖像畫,便必然是「我在他人(畫師)眼中的樣子」,可以意識到「他」是怎麼看我的。接下來便必然會與那個「我心目中自己的樣子」產生認知上的摩擦。
牛頭犬
而又因為人是看不見自己的(只有在鏡像、倒影和照片中間接看到),所以那個「我心目中自己的樣子」屬於精神性的部分,一般而言也就來自於人生經歷中所感受到「世界是怎麼看我的」以及內心深處「理想中我是什麼樣子」所構成。於是,一幅皆大歡喜的肖像畫裡,便一定包容著「特定他人眼中的那個自己」、「我理想中的那個自己」還有「這個世界所認識理解的那個自己」三者相互激盪而達成平衡的樣貌。
牛頭犬
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的電影《野梨樹》對我來說,也就是一部類似肖像畫的作品,描繪的人物自然就是那個畢業返鄉的青年,他自認為有見識、有野心,也有挫折、有怨懟,這些面向在他一大段一大段與他人的對話中緩緩揭露出來。錫蘭在拍攝這些長長的對話時,刻意替換使用不同的模式,進而交疊出不同的觀看方式。最常出現的當然是兩個人面對面的對談,彼此注視著對方的臉,一方面在意著對方的表情反應,一方面也意識到自己在對方眼中的形象,雙方處在一種猜疑、試探、逗引的局面中,言語多半是浮面的、姿態性的。
牛頭犬
而常常是延續著面對面的對話,錫蘭會將人與人間的互動轉為較迴避、較幽微的模式,像是男主角與高中時期女同學的閒聊,在躲在樹後抽菸時,兩人便不再直視對方,彼此的視線呈直角,甚至有些時候其中一方的面目變得失焦模糊;而像是男主角前後與名作家和兩位伊瑪目論辯文學與宗教,剛開始是靜態面向彼此地談,後來開始走動,兩人或三人就變為並列或先後而行,對話持續著,但說話對象的臉變得不清楚了;當然,男主角用手機和好友碎念近況,就是完全看不到對方,而影片最後當兵返鄉的男主角到山上造訪退休的父親,兩人的對談也是並坐著望向前方,視線只有偶然的交集。這種說話對象被放置到視野的邊緣,臉部表情被隱蔽起來的段落,人無需時時在意著對方對於自己的觀點與情緒,反而變得更像是在和自己的內在對話,要摸索的是,我心目中的那個自己、我理想中的那個自己。
牛頭犬
雖然對話佔去了大半的篇幅,但電影裡最迷人的時刻,卻是男主角獨處的片段,搭配著巴哈「c小調帕薩加利亞舞曲與賦格」的第一變奏,我們會發現錫蘭招牌大遠景畫面中的風動樹搖、水波山影,變成了青年的主觀鏡頭,那是他與天地的對話,那是他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回過頭來看他的形貌。其中充滿了想像力、充滿了主觀性的(影片中出現了好幾段精彩的幻想),這個世界上可以確定我們絕對無法看見真實形體全貌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必須藉由想像這個世界怎麼看我們,來建構自我、認識自我,也因此觀看世界的態度影響了觀看自己的角度,反之亦然。
牛頭犬
這是一部關於觀看的電影,如肖像畫般融合了各種觀看人的角度,看的方式不同,眼前的景觀就有可能隨之轉變(片中特別是青年觀看自己父親的方式),影片前後都出現了一個獨特的觀看,那是從井底往上拍,被圈出的圓形景框中,有人正往下看,我想起了伊丹十三的《葬禮》中仰拍圍在棺材旁親友的鏡頭,那是死者的視角,而《野梨樹》的井底,躺著的則是徒勞(「刺殺騎士團長」中也有個井一般的洞穴,對我來說那是死亡本能,也是創作的誘惑)。
牛頭犬
錫蘭反覆在電影中使用的「c小調帕薩加利亞舞曲與賦格」,那個帕薩加利亞中不斷反覆的八小節頑固低音,就像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徒勞,但那時張時弛、時而激揚時而低緩的變奏(有些人認為曲子的結構是1段主題與20段變奏,也有學者認為是21段變奏,和後面12段賦格形成數字趣味),便是人站在這無謂、無望又無解的凡俗生活中,找尋一點獨特性、一點可能性、一點永恆性,勉強所做的掙扎,雖然悲哀,但製造出的聲響,還是能紮實地提醒自己,我還在這兒!那個青春的、不甘心的我,依然還在這兒!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