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主喜歡北信介🌾
【協調性】

關於協調性的問題,排球最能看出這點的地方就是攻擊了吧,成熟的選手助跑到空中揮臂的過程非常滑順,有種往空中流動的感覺。

我常使力過度,消耗很多體力,卻沒有發揮對應的力量。L 分享這個影片太棒了,它能回答我的很多疑惑,手打一部份逐字稿放在下面。
掰噗~
不會吧? :-&
真主喜歡北信介🌾
//我們在學習動作跟最佳化的過程,跟幾個因素有關,第一個是回饋。要有即時的回饋,例如說球速變快、命中率變高,我們才有辦法往對的方向作微調,但這也是動作習慣不好改的原因,我們大部分在改動作的時候,一開始表現一定是下降的,所以我們會傾向不去做那個改變,再來就是我們對身體的感知度要夠高,才知道動作之間的細微差異,對身體的感受是因人而異。//
真主喜歡北信介🌾
//第二點是封印。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本質上會把新的動作視為一種威脅,為了避免受傷我們做起來會很保守,可能不敢出全力,或是拮抗肌同時也收縮來抵銷自給的力氣,直到我們做了很多次,身體確認這個動作沒有危險以後,才會解除封印,然後慢慢順起來,但也不一定,因為年紀越大,這個安全範圍會越小。其實我們在很多其他面向也是如此,一般人沒事不會冒險去走沒走過的路,中古世紀的歐洲地圖,在沒探索過的地方,甚至直接寫龍出沒注意這樣。//
真主喜歡北信介🌾
//第三點是策略,學習策略的不同也會影響最佳化的速度。我舉兩個例子做比較,第一個是教練模式,教練模式就是別人告訴你動作應該是怎樣,然後你去練習個一千次,好處是他的初始收斂很快,但定型之後就很難改;相對的另一種就是玩,採用比較隨機不帶目的的方式,讓你比較願意嘗試,說不定可以讓你試出最有效率的動作也不一定。//
真主喜歡北信介🌾
L 是我的高中學長,他碩論打算做排球與運動社會學,臉書上分享各種小知識都超實用
真主喜歡北信介🌾
引個 L 分享這個影片的貼文:

//大約剛開學的時候跑去好痛痛辦的肌貼講座,遇到了面具哥本人,那時候我跟他說我很喜歡他做的跟排球有關的物理治療觀點影片,然後他就問我說有沒有什麼想看的影片,那時候我剛剛修改我的論文提問方向,但我一直覺得舊的那個方向我好喜歡,我就把我的疑問告訴他,希望他能用物理治療的觀點試試看怎麼回答,我問他物理治療的觀點怎麼看一出一個人會不會打球?有些人的動作很流暢,但有些人就很卡,像個初學者。//
真主喜歡北信介🌾
//當初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以前想知道為什麼有些運動技巧的學習是困難的,技術傳遞(skill transmission)有沒有社會性的成因?一直以來我們都把這種學習當成是一種「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的師徒制學習,它很難被客觀化成一種統一形式的知識,而是一種銘刻在身體、不可言說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但知識的傳遞與溝通必然涉及語言還有身體互動,社會學一定有地方可以找到切入點,但後來看了一本用社會學談運動的默會知識傳遞的書之後就打消念頭了,太難了哈哈,畢竟社會學還是文字本位的學科QQ//
「太」
運動社會學??是否太神秘
「太」
ㄌㄌㄌ?
真主喜歡北信介🌾
真主喜歡北信介🌾
我很喜歡他的視角XD
「太」
1
「太」
ㄅ欠我發現我注音失學,不知為何把量影響成ㄌㄌ...........==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