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新聞
天網之下
個人隱私是一種人權
老大哥「天網教室」?中國推廣的中小學「智能校服」實驗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引】
智能校服的基礎,是兩片植入於制服衣領的追蹤晶片(無需外接充電,可水洗燙熨)。在註冊與領取校服時,校方就會將學生的人臉資料、生理特徵輸入晶片,並連動「學生管理App」——之後,學生每天上學、課堂點名,身上的晶片就會與校園物聯網連動,學生的到課時間、課堂表現、隨堂測驗成績,也都會直接上傳網路,並透過App即時推播給家長「參考」。
====

從小教育,方便管理,告訴你「這都是為你好」,所以,不要在意你失去的隱私了。
這樣的長年累月會發生什麼
一點新聞
【引】

智能校服後續的升級功能,還包括課堂專注度監控、導師語音與震動警告(「校服偵測到學生打瞌睡時,會自動響起警報」);同時,智慧校服結合人臉辨識,也讓受實驗校園得以成為「零現金流區域」——生產商表示,在中小學生的青春期、叛逆期階段,像是炫富、勒索、偷竊...等因「金錢」而起的人際糾紛,往往是校園霸凌與犯罪事件的大宗來源,因此智能校服的推動也能實現「校園無現金流」的願景。
一點新聞
【引】

《BBC》報導,雖然智能校服的普及性目前僅限於西南兩省,但考慮到中國家長對於基礎教育的投資與關注日深,近年來各地又屢屢爆發重大校園安全事件,因此「即時監控」與「數據管理」的效率詞彙,很可能讓這套學生管控系統,很快地普及各地。
一點新聞
2018年5月新聞
杭州一中学引入“黑科技”刷脸考勤 分析学生课堂行为-新华网
【引】
系統每隔30秒會進行一次掃描,針對學生們閱讀、舉手、書寫、起立、聽講、趴桌子等6種行為,再結合面部表情是高興、傷心,還是憤怒、反感,分析出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狀態。
  校方表示,目前僅趴桌子一項為負分行為。若此類不專注行為達到一定分值,系統就會向顯示屏推送提醒,任課教師可根據提醒進行教學管理,而顯示屏僅任課教師可見。日後還會與學校醫務室等其他後台的數據打通,若學生因身體不舒服,可列入「白名單」。
====

當AI被訓練更加強大,走在路上的表情與微表情,也可能納入監看分析,不是嗎?
一點新聞
2018年11月新聞
中國電動車源源不絕回傳資料,成為政府監管單位即時地圖的移動紅點
【引】

美聯社的報導追查在中國販售汽車的車廠,如 Tesla、BMW、戴姆勒、福特、通用汽車、日產汽車、三菱汽車,還有新創 NIO,總計兩百多家,都將車主駕駛的位置等資料,回報給中國的監控中心。
「我並不知道這件事情,」Shan 說。「Tesla 可以做這件事情,但為什麼要傳輸給政府呢?這可是我的隱私資料啊。」
這都是為了大家好啊
政府如是說
一點新聞
【引】

在中國以外,車廠對客戶回傳的資料就相對保守,能夠取用來分析車子狀沿和改進各項服務,最終找出用這些汽車資料發展新的商業模式,就如同麥坎錫說,到了 2030 年,資料經濟將達到 7,500 億美元。但政府要拿掉這些資料,卻必須基於調查案件,由法院命令授權之下交出來。
一點新聞
2017年12月新聞
中國「天網」人臉辨認監控遍布 BBC測試7分鐘就被抓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引】

貴陽這套人臉辨認系統,包含當地所有居民的影像,畫面中,一個年輕人走在街上,只要鎖定,馬上就可分析出他的年齡、種族、性別、衣著甚至是表情狀態。蘇德沃思臨時被掃描登錄為嫌疑犯後,坐車到貴陽市中心下車,準備「潛逃」前往車站,當他走進公車總站售票廳後,馬上就被中國警察攔獲,前後僅7分鐘。
一點新聞
有點好笑但其實還是在侵犯隱私
「國泰民安張學友」 他今年助警抓捕80多名嫌犯 | 聯合新聞網
【引】

廣州江門公安今天發布消息指出,12月21日、22日,張學友在江門市舉辦演唱會。22日晚,江門市警方在安檢通道檢票時,通過臉部識別系統成功識別出一名范姓通緝犯,並將其制服並帶回派出所調查。范姓嫌犯是今年11月初在湖南無故毆打餐廳員工,犯案後逃離現場。
據大陸觀察者網報導,今年以來,張學友在大陸各地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目前已累計有80餘名通緝犯在張學友的演唱會上被抓。
一點新聞
======
個人的隱私和 反恐 或者是「國家口中的反恐」,相對而言,何者重要呢?有人認為是前者,有人認為是後者。在《內政保鑣》中,英國內政大臣為了推動一個可以監聽國民以揪出恐怖分子的法案,都遭致朝野阻力,因為英國國民認為這嚴重侵犯了他們的個人隱私。而這僅僅是「聲音」。

比較可怕的是,中國現在已推行 社會信用系統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信用值,曾經欠債未還,扣點;轉發謠言,扣點;犯罪,扣點;與外國有不正當聯繫,扣點……要是連結上天網,哪天在不正確的地點不小心笑了笑,是否也扣點?
一點新聞
政府幫你打分數?在中國「社會信用」太低 將不准搭火車飛機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引】
中國計劃在2020年推出完整的「社會信用系統」,政府可以透過這套系統紀錄人民的犯罪紀錄、金融資訊、網路上的言論等,給予評分,而信用分數低的人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和限制,目前已在部分地區和企業測試實施。據統計,截至2017年在中國已有700多萬人被列為「信用黑名單」,生活權益遭到剝奪。
一點新聞
大家請審慎地思考,什麼權力可以交付給國家,國家又必須如何仔細地面對國民。
國家是具有龐大力量的系統,國民賦予它權力對內管理對外交涉,但那不是無限制的力量。
國民也有權不服從,是的,我們有權。
當此之時,一個正常的法治國家,應該好好了解人民的聲音,而不是叫他們閉嘴,或者打到他們閉嘴。
一點新聞
互联网审查工厂: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生行业
【引】
剛開始幹專業審查員的工作時,李城志有很多東西要學。
和中國的許多同齡人一樣,這位剛大學畢業不久的24歲年輕人對1989年天安門鎮壓知之甚少。他從未聽說過中國最著名的異見人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劉曉波兩年前在監禁中去世。
經過培訓,現在他知道應該找什麼——以及應該屏蔽什麼。他花大量時間瀏覽網絡,幫中國媒體公司尋找任何可能激怒政府的內容。他知道如何辨別那些影射中國領導人和醜聞的暗語,或者那些中國政府不希望人們讀到的話題的網絡笑話。
一點新聞
【引】
以香港一家新聞網站2017年的評論為例,它將自毛澤東以來的六位中國領導人比作漢朝的皇帝。一些中國用戶在提到領導人時使用皇帝的名字作為代稱。博彥的員工必須知道哪個皇帝的名字對應哪個領導人。
還有那些擺著一張空椅子的照片。它們指的是諾貝爾獎得主劉曉波,他被禁止離開中國出席頒獎典禮,由一張空椅子代表他。此外,引用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小說《1984》也是被禁止的。
一點新聞
【引】
當被問及是否與家人和朋友分享了他在工作中所學到的東西,比如天安門事件時,李城志強烈表示沒有。
「這個因為本來就不是外傳的東西,」李城志說。「傳出去知道的人多了就謠言四起,傳著就變味了。」
但是那場鎮壓是歷史,不是謠言。他怎麼跟自己解釋呢?
「有些東西,」他說,「就是要遵紀守法。」
一點新聞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