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才
--
然而,瀰漫在「禹步——面向歷史矛盾性的藝術」這場展覽中的卻是——哲學的,太「哲學」了。縱觀策展前言與作品說明,二元對立、悖論、矛盾性、社會行動、虛無主義、焦慮、主體經驗等哲學常用語彙,猶如馬戲團的拋球雜技一般在策展人手中玩轉自如。但是,既已在可讀性文本中談盡了策展人的旨意,又何須大費周章地用一堆充當圖示的作品來填滿整個展覽?不妨出版一本滋生著那些語詞的專著,豈不更為直接?反過來說,即便是可讀性,部分作品是否真的存在如其所是的可讀性也相當可疑。
--
被麥當勞化的雙年展?從「可感性/可讀性」反思上海雙年展 | 典藏ARTouch
剛剛才
--
究其原因,或許馬素.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思路可供解答。在他看來,「字母表遠比象形文字更具傳播力」。直言之,在傳播力方面,更為抽象的可讀性,反而要比更為具象的可感性佔據理解與交流上的優勢。哪怕是目睹道教儀式中可感的「禹步」而百感莫名的外國人,也能從可讀的「Proregress」這個語詞裡辨明含義。明白此理,似乎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越是全球性的藝術展覽就越是傾向於用可讀性的抽象表達作為交流方式,反之,越是本土性的就越是會採用可感性的具象經驗。客觀來說,任憑可讀性戕害可感性,這絕非上海雙年展獨此一家的孤例。在麥當勞的模式運營與新聞聯播的內容篩選大行其道的時代,但凡想在當代藝術中假意裝出關注社會現實的「偽本土性」,以此榮登想像中的「全球性」仙境,就必然要償付這種代價。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