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愛
Wed, Sep 5, 2018 1:52 PM
Wed, Sep 5, 2018 2:32 PM
2
#音樂 《
Cicada
》台灣獨立樂團
Cicada - 當羣鳥掠過天邊Flapping Wings -《邊境消逝》8/2正式發行
一聽便無法自拔的深深迷戀~~~
Cicada
,人們察覺到蟬的出現,往往是聽到牠們的聲音,而不是看見其形體。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1:54 PM
wiki 資料
Cicada是台灣獨立樂團,成軍於2009年十月。
Cicada以鋼琴、木吉他、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五種樂器交織而成。
之所以取名為Cicada是因為,
人們察覺到蟬的出現,往往是聽到牠們的聲音,而不是看見其形體。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1:55 PM
2013年,Cicada開始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邊境消逝
》的主題是西海岸,《
仰望海平面
》描繪的則是台灣的東海岸,以及包圍東部小島的太平洋,這兩張專輯皆用一種擬人化的方式,想像這片土地面對各種變遷時的心路歷程,並集結為《
Ocean
》,由日本廠牌Flau發行。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1:56 PM
2016年,以「告別」為主題的合輯《Farewell》,從EP《Over the Sea/Under the Water》(2010)、專輯《散落的時光》(2011)與《一起走吧》(2012)自選十四首曲子,重新編寫與錄製。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1:56 PM
2017年,以動物為主題的新專輯《
不在的你們都去了哪裡
》中,不僅有來自海洋的鯨豚、珊瑚與海龜,也有居住在城市的貓與山林中的鳥。Cicada企圖透過弦樂、鋼琴與木吉他的純器樂演奏,
勾勒出人類與海洋的關係,以及動物們的處境。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1:58 PM
Cicada - 湖面的盡頭 Lake's End《散落的時光 Pieces》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1:58 PM
Cicada - 匯流向海 into the Ocean《邊境消逝》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1:58 PM
Cicada – 等待再一次躍出水面 Dolphins Leap 《不在的你們都去了哪裡》White F...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1:58 PM
Cicada - 浪沫撫過礫石灘 Ocean Foam《仰望海平面》Light Shining Thro...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00 PM
Cicada - 越過海岸山脈 Over Coastal Range《仰望海平面》Light Shini...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00 PM
Cicada - 散落的時光 Pieces “Farewell”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01 PM
Cicada - 仰望海平面/Light Shining Through the Sea (Full A...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說
Wed, Sep 5, 2018 2:02 PM
很久沒有聽到那麼悅耳的輕音樂~~~~
不只是音樂,連MV畫面與平面設計畫面感都很有意思////音樂非常耐聽的舒服///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03 PM
【專訪】為電影《自畫像》寫黑暗的歌:Cicada
Cicada 用音樂勾勒出一條條擁有劇情與情緒起伏的故事線,營造出唯美開闊且充滿生命力的畫面感。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05 PM
當潛入太平洋的蟬繼續吟唱——專訪 Cicada《仰望海平面》
團名 Cicada 是「蟬」的意思,團長江致潔曾說,人們察覺蟬,是因為聽到了牠們的聲音。時序入冬,但五重奏的 Cicada 仍以台灣的海洋與土地為養分,持續為島嶼的生活放聲演奏。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06 PM
《仰望海平面》則是 Cicada 的東海岸旅行,他們學習潛水,跟著海的律動靜靜漂浮,吐了一串氣泡,就帶回了這張時而明亮輕巧,時而氣勢磅礡的專輯。
專輯中,江致潔的鋼琴像湧浪來回撫著岸邊礁石階梯,激起浪花一層一層堆高,同時帶走石屑讓往事一陣一陣沉底。謝維倫的木吉他,常伴著鋼琴,像是浪頭上的另一股能量,隱藏著自己卻同時影響著潮聲,彷彿是另一種更精密的修辭。許罡愷的小提琴激昂,讓人聯想到叛逆的強風,穿過海蝕斷崖時不斷發出亮麗的風響。楊庭禎的大提琴擁有潮汐的週期,像更大系統的洋流俯視著一切,在她之上的所有聲音都被好好的托著。鍾漁靜的中提琴則是另一種訴說,像個敘事者連結起高頻的光亮和低頻的粗礪,讓海的全像有了一個岸邊的觀點。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08 PM
專訪Cicada:跨界藝術的合作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浮游在海上的島嶼/潛沈於水下的人們〉是 Cicada 創作生涯所寫下的第一首土地歌曲,事隔多時,為了能更深刻捕捉這片土地的日常變化,他們真的從島上一跳躍入了海中,從學習潛水開始,親身感受這一大片湛藍海域底下蘊藏的豐富生命力,同時也將這份感動刻劃成音符,與更多人分享,從海水波光凝望到的美好景象。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09 PM
Cicada 的音樂是溫和卻充滿生命力的,以室內樂鋼琴四重奏作為主要編制,搭上一把木吉他,藉由團員默契十足的演奏,營造出洗滌心靈的美好風景。
平常樂團創作的模式,是以鋼琴作為支架,隨後才加入其他樂器,慢慢編織出層次豐富的樂句。
「通常在寫歌的過程裡,我的做法是自己先想好一個概念或方向,也許是我先丟出一個想法,然後大家也回應出一些東西,我們會把這些旋律記錄下來,之後再將每個 take 特別好聽的部分發展出完整的譜。」
在這,吉他的功用反而多在處理和聲的部分,維倫解釋:「相較於弦樂可以以綿密的方式呈現出旋律的起伏線條,吉他在音樂表現方式上比較短促,以刷和弦(扣)的方式處理每個音節,所以我主要是花時間與鋼琴作和弦搭配上的溝通,找到適合彼此的平衡點。」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11 PM
島嶼忘了海洋 但Cicada記得
2013年的《邊境消逝》是Cicada第一張為臺灣土地譜寫的專輯,也是致潔從2011年起醞釀已久的想法。創作的起點,與近年臺灣幾起重大的土地爭議事件有關。從國光石化、大埔事件、野草莓運動,這些事就這麼直面而來,讓她不得不思考,環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12 PM
「當時,我身邊有許多關心這些事,甚至直接投身運動的朋友,但如果要談論土地,我覺得要觀察很久,才能找到說話的立場。我也在想,如果透過音樂,去影響一些本來沒有在思考這些事的人,會不會也是有力的策略?」於是致潔踏上了一段尋訪土地的旅程,Cicada也透過音樂展開他們的土地論述。
她開始走訪西海岸的溼地,「不一定有特定的目標,就是想去看看這些濕地。」彰化芳苑、雲林口湖鄉的成龍溼地、麥寮、嘉義布袋,沿著海岸線一路南下,走在海與土地的交界,濕地見證了臺灣產業變遷的過程。
「西海岸的色調就是灰灰的,你甚至會看到電線杆從水中冒出來,雖然天氣很好,也有陽光灑下,卻很難感受到單純的快樂。」時間停滯,地景蒼涼,致潔彷彿看見一個飽受風霜的老婦。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12 PM
「我習慣先搞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找到意義,才能面對創作。」不喜歡模糊曖昧的態度,也不刻意附合,致潔選擇走進現場,直接面對心中的疑惑。
看過西海岸的人與風景,心裡的問題釐清了嗎?她思考了一會兒說,「
西海岸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沒有辦法說清楚誰對誰錯。
這麼大片的地層下陷,似乎也不能只怪抽取的那一方,因為同時也要思考是誰剝奪了水資源?」支持或反對,選擇發聲或沉默,都不是單純的是非題。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13 PM
於是致潔決定抽離人的對立,把自己想像成遭遇這一切的土地本身,體諒土地的感受,踩著西海岸的風沙,抬頭見群鳥掠過,天地倒影,化作清澈的音符,緩緩流瀉,或許土地無言,但它也有溫柔和悲傷;邊境消逝前,仍留下了一朵名為希望的仙人掌花。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13 PM
2015年發行《仰望海平面》的兩年間,她一直在尋找創作的靈感。茫然的時候,剛好看見荒野保護協會招募第一屆海洋志工,於是致潔參加了培訓課程,和一群愛海的人相聚,也讓她興起學習潛水的念頭。之後一趟蘭嶼的潛水行,致潔徹底被海洋「煞到」,還把團員全都拉去,陶醉在海洋的律動,Cicada的音樂質地也產生微妙的變化。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14 PM
潛入海中,悠悠地下沉,抬頭仰望穿透海平面的陽光,一個時空,兩個世界,在海中靜下心神,用全身心去感知,緩緩地吐出一顆顆晶瑩氣泡,最後譜出一首首樂曲,《仰望海平面》就像來自海洋的結晶。
「在陸地上,我們常常自我意識過剩,覺得可以掌握一切,但進到海中,你只能掌握自己的呼吸,人會變得很專注。而且在海裡是藏不住情緒的,只能對自己誠實,心煩意亂、呼吸急促,就會搖搖晃晃。你要很懂海,海有它的規則。」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15 PM
海洋,平時似乎有些遙遠,但其實我們都是太平洋上,一個叫做臺灣的小島的島民,海洋乘載著土地的歷史和人類的故事,而Cicada用最溫柔的方式,試圖喚醒人與海洋的記憶。
「回首第一張作品,其實已經隱約鋪陳了想要做土地議題的念頭,但當時可能比較多的是直接和悲憤的情緒,也還沒有辦法冷靜的消化,只能處理比較小的形式。」經過歲月的淘煉,後面幾張專輯逐步地實現了當年心中的藍圖,面對嚴肅的議題,也能以比較從容成熟的態度去面對。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16 PM
Cicada - 熄燈之後的城市 Meteoric Night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Wed, Sep 5, 2018 2:21 PM
他們音樂真的很溫柔很舒服的溫暖,非常有生命力,實在讓我語窮~~~
邊聽邊能感受到音樂裡面蘊含大自然那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蠻洗滌身心靈,掃去不少塵埃 (欸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22 PM
Cicada - 告別 / 再見 ...till the day we meet
歸根✨專氣致柔
@picaro
分享
Wed, Sep 5, 2018 2:22 PM
Cicada - 我們到了 Here We Are!《一起走吧 Let's Go!》
載入新的回覆
Cicada ,人們察覺到蟬的出現,往往是聽到牠們的聲音,而不是看見其形體。
Cicada是台灣獨立樂團,成軍於2009年十月。
Cicada以鋼琴、木吉他、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五種樂器交織而成。
之所以取名為Cicada是因為,人們察覺到蟬的出現,往往是聽到牠們的聲音,而不是看見其形體。
Cicada 用音樂勾勒出一條條擁有劇情與情緒起伏的故事線,營造出唯美開闊且充滿生命力的畫面感。
團名 Cicada 是「蟬」的意思,團長江致潔曾說,人們察覺蟬,是因為聽到了牠們的聲音。時序入冬,但五重奏的 Cicada 仍以台灣的海洋與土地為養分,持續為島嶼的生活放聲演奏。
專輯中,江致潔的鋼琴像湧浪來回撫著岸邊礁石階梯,激起浪花一層一層堆高,同時帶走石屑讓往事一陣一陣沉底。謝維倫的木吉他,常伴著鋼琴,像是浪頭上的另一股能量,隱藏著自己卻同時影響著潮聲,彷彿是另一種更精密的修辭。許罡愷的小提琴激昂,讓人聯想到叛逆的強風,穿過海蝕斷崖時不斷發出亮麗的風響。楊庭禎的大提琴擁有潮汐的週期,像更大系統的洋流俯視著一切,在她之上的所有聲音都被好好的托著。鍾漁靜的中提琴則是另一種訴說,像個敘事者連結起高頻的光亮和低頻的粗礪,讓海的全像有了一個岸邊的觀點。
〈浮游在海上的島嶼/潛沈於水下的人們〉是 Cicada 創作生涯所寫下的第一首土地歌曲,事隔多時,為了能更深刻捕捉這片土地的日常變化,他們真的從島上一跳躍入了海中,從學習潛水開始,親身感受這一大片湛藍海域底下蘊藏的豐富生命力,同時也將這份感動刻劃成音符,與更多人分享,從海水波光凝望到的美好景象。
平常樂團創作的模式,是以鋼琴作為支架,隨後才加入其他樂器,慢慢編織出層次豐富的樂句。
「通常在寫歌的過程裡,我的做法是自己先想好一個概念或方向,也許是我先丟出一個想法,然後大家也回應出一些東西,我們會把這些旋律記錄下來,之後再將每個 take 特別好聽的部分發展出完整的譜。」
在這,吉他的功用反而多在處理和聲的部分,維倫解釋:「相較於弦樂可以以綿密的方式呈現出旋律的起伏線條,吉他在音樂表現方式上比較短促,以刷和弦(扣)的方式處理每個音節,所以我主要是花時間與鋼琴作和弦搭配上的溝通,找到適合彼此的平衡點。」
2013年的《邊境消逝》是Cicada第一張為臺灣土地譜寫的專輯,也是致潔從2011年起醞釀已久的想法。創作的起點,與近年臺灣幾起重大的土地爭議事件有關。從國光石化、大埔事件、野草莓運動,這些事就這麼直面而來,讓她不得不思考,環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她開始走訪西海岸的溼地,「不一定有特定的目標,就是想去看看這些濕地。」彰化芳苑、雲林口湖鄉的成龍溼地、麥寮、嘉義布袋,沿著海岸線一路南下,走在海與土地的交界,濕地見證了臺灣產業變遷的過程。
「西海岸的色調就是灰灰的,你甚至會看到電線杆從水中冒出來,雖然天氣很好,也有陽光灑下,卻很難感受到單純的快樂。」時間停滯,地景蒼涼,致潔彷彿看見一個飽受風霜的老婦。
看過西海岸的人與風景,心裡的問題釐清了嗎?她思考了一會兒說,「西海岸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沒有辦法說清楚誰對誰錯。這麼大片的地層下陷,似乎也不能只怪抽取的那一方,因為同時也要思考是誰剝奪了水資源?」支持或反對,選擇發聲或沉默,都不是單純的是非題。
「在陸地上,我們常常自我意識過剩,覺得可以掌握一切,但進到海中,你只能掌握自己的呼吸,人會變得很專注。而且在海裡是藏不住情緒的,只能對自己誠實,心煩意亂、呼吸急促,就會搖搖晃晃。你要很懂海,海有它的規則。」
「回首第一張作品,其實已經隱約鋪陳了想要做土地議題的念頭,但當時可能比較多的是直接和悲憤的情緒,也還沒有辦法冷靜的消化,只能處理比較小的形式。」經過歲月的淘煉,後面幾張專輯逐步地實現了當年心中的藍圖,面對嚴肅的議題,也能以比較從容成熟的態度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