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庭博物館・Alice
[ 書 / 愛編唉編 / 無雷 ]

https://images.plurk.com/3ty4PdCKVkW8jOt9utMa0n.jpg https://images.plurk.com/5iRXXeN0Pd9fXsu8DIM612.jpg https://images.plurk.com/6bqFYLpPs4WoCGIK45C0yN.jpg

「這是藝術家才有的特權,留下作品來違逆死亡。」

大衛.芬基諾斯 / 退稿圖書館
箱庭博物館・Alice
這是一本讓你重新想起自己為何會對閱讀如此癡迷,以致於此生和書糾纏不清的小說。

故事描述沒沒無聞的作家費德里克,和他的書迷兼編輯兼女友黛兒芬,在一家收集退稿的「退稿圖書館」遇見被埋在書堆中的書稿《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書稿極其動人,尤其背後似乎有個更具傳奇性的故事:作者亨利.皮克可能是一位偷偷躲起來寫作的披薩店老闆,在世時連他的家人都不曉得他有寫作的才華。隨著書出版後造成轟動,媒體也開始調查這本書的來歷。
箱庭博物館・Alice
就這樣,彷彿是為了印證書稿的名字《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做書人、賣書人、讀書人、查書人,任何與這本書沾上一點邊的人,都將經歷形形色色的「愛情的彌留時刻」。而隨著真相揭開,我們才恍然明白,原來創作和閱讀帶來的影響,是那麼的深刻久遠,甚至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箱庭博物館・Alice
身為一位編輯,書稿看四、五遍是家常便飯,但這本書結局之巧妙,讓看第二遍時,每句話都有了新的意義。如同書裡所說:「讀者總是會以某種方式在書中找到自己,閱讀是種全然自戀的忘情投入,讓人無意識地在其中尋找共鳴,就算作者寫下的故事極盡荒誕離奇、天馬行空之事,也總是會碰到讀者對他說:『真是不可思議,您寫下了我的人生經歷!』」每讀一次,都能找到一些新的共鳴。
箱庭博物館・Alice
Mik Everett 說過:「如果一位作家愛上你,你便永不死。」生命有期限,愛情有盡頭,但當一位作家愛上你,你便不朽在他的文字裡。

《退稿圖書館》則反過來:「這是藝術家才有的特權,留下作品來違逆死亡。」當讀者愛上一位作家,無論對方在世與否,作品都會在他們的記憶中永存。

這麼說來,寫作和閱讀這兩種行為,還真是有點浪漫呢,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心甘情願選擇和文字糾纏下去的理由吧。
箱庭博物館・Alice
作者大衛.芬基諾斯曾在訪談提到被退稿的經驗,我想書裡對於出書的各種消極想法,或多或少來自他的經驗談吧⋯⋯XD (順帶一提作者長得好可愛,照片是我選的 (艸。故事裡作家費德里克和編輯黛兒芬的互動真的太逗趣了,各種互酸自嘲:

寫作提供了冠冕堂皇的藉口,可以整天待在被窩裡然後說「我在忙」的職業也只有作家一個。

/
箱庭博物館・Alice
大家都以為出版就是聖杯,多少人懷抱終有一天能出版的美夢去寫作,但還有比未能出版的辛酸更深沉的打擊:出版之後卻乏人問津。幾天之後,到處都找不到你的書,所以只好可悲地輾轉於各家書局之間,追尋這一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出版一本找不到讀者的小說,就等於是看清無人聞問的面貌。

/
箱庭博物館・Alice
他偶爾會經過書店,心酸的感受依舊。他進到這個會令所有出版小說的作家感到沮喪的地點,用搜尋自己的作品來自虐。

/
箱庭博物館・Alice
「上一本小說我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完成,總共賣出大概一千兩百本。這個數字包括家人和朋友的購買,還有我為了送人而自掏腰包,裡頭應該還有不小心買錯的讀者,以及在書店辦簽書會時心生同情的過路客捧場。到頭來如果只計算真正的銷售數字,我應該只賣出了兩本。」

/
箱庭博物館・Alice
「您的臉色好難看啊。」
「是嗎?」
「您應該多去海邊散步。」
「有道理,我真的是太少出門了。」
「您是做什麼的?」
「我是作家。」
瑪德蓮當場報以一個難過的眼神。

(不要www 這樣wwwww)
箱庭博物館・Alice
特別是出版人會覺得字字血淚,對某些段落深有共鳴。例如以編輯來說,我很喜歡這幾段:

整個八月,她有二十幾本書要讀,它們全數存在電子書閱讀器裡。大家問及這些小說的內容,黛兒芬坦承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她都無法三言兩語交代清楚。她沒有讀到任何印象深刻的稿件,但每次展讀書稿時,卻還是難掩一貫的激動興奮,或許就是這一本了?也許我就要發掘一位文壇新星?這份工作令她興奮得難以自持,她的反應就跟在花園裡尋找隱藏巧克力的小女孩一樣。另外,她還很喜歡校讀即將出版的作者手稿,光是《浴缸》她就讀了十幾遍。面對喜歡的小說時,一枚分號的拿捏就能夠主宰她的心跳。

/
箱庭博物館・Alice
有許多失敗的出版案例都要歸咎於編輯太篤定自己手中的會是暢銷書,反觀有許多成功的作品,卻都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
箱庭博物館・Alice
「在格拉塞出版社每年收到的郵寄投稿中,只有三到四本小說會順利出版。」
「那寄過去的書稿有多少啊?」法比安娜問。
「好幾千份。」
「我猜應該有人專門負責退稿,這算哪門子的工作啊。」傑哈歎氣說。
「一般都是由實習生負責寄送制式的婉謝信。」黛兒芬解釋。
「對哦,就是大家都很熟的:『雖然您的文章在各方面都很出色,點點點⋯⋯我們還是很遺憾要通知您本書並不符合我們的出版路線⋯⋯請接受我們的⋯⋯點點點⋯⋯』這個出版路線還真是好用。」
「沒錯,」黛兒芬回應母親,「特別是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出版路線,這只是藉口而已。只要花個幾秒鐘瀏覽出版社目錄,就會發現我們出版的書籍都很不一樣。」

(我不說話)
箱庭博物館・Alice
說到審稿和退稿,因為工作上會遇到,所以對書裡退稿的場景不算陌生。電子稿是最常見的,偶爾會有紙本稿,有時候甚至會收到手寫稿紙 (而且字數非常恐怖)。收過自己已經做好封面裝訂成書的,同事收過手工線裝的詩集,另外還有隨書稿附贈葉黃素跟鋼筆 (連同稿子退回去了)。

內容,真的是什麼都有,最大宗的大概是校園青春故事和光設定就有萬字的奇幻文學。天啊,原來有這麼多人在寫作,想來有些溫馨,但每每寫下「請幫我退稿,謝謝」給負責窗口時,卻又總覺得有些於心不忍。
箱庭博物館・Alice
記得有人在投稿信裡寫到「存在主義之父沙特說過:『沒有讀者的作品,沒有存在的意義。』」(是說我後來沒查到他說過這句話) 還有在前言交代完遺囑的 (退這份稿子時感到天人交戰)。印象最深的是有次退完一份稿件,竟然收到投稿者的感謝信,說這是他無數次投稿中,第一次有編輯回覆。

能給投稿的時間不多,但想到投稿者交出畢身心血,可能正坐立難安地在等待,我自己也會很焦慮,所以還是會盡可能抽空多看一些。另外也審過一些比賽稿件,因為作者名會彌封,有些喜歡的故事沒得獎,大概就再也見不到了,這時候就很希望有間退稿圖書館,至少讓這些故事有個除了自家硬碟之外的地方可以停留。
箱庭博物館・Alice
作者之前的《精巧細緻》我也很喜歡,是讓我路人轉粉的作品。如書名般非常輕巧,讀完卻很深刻,每次想到這本書,結局的畫面都會浮現腦海。但論內容,或許是書的主題更親近一些、自婊不忘酸人的幽默,和溫馨惆悵的巧妙結合,我更喜歡《退稿圖書館》。作者的敘事有種難以說明、渾然天成的魔力,我想另種說法就是有點電波吧,所以來電電看人 (被電到的我準備補完他的作品)。
箱庭博物館・Alice
因為網路書店試閱有限字數,也可以參考這個頁面,試閱收在我更喜歡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作家是瘋子,但那些沒能出版的作家只怕會更嚇人。」──《退稿圖書館》EDM
箱庭博物館・Alice
啊對,國外評論有句「大衛.芬基諾斯再次向讀者證明書本擁有改變命運的能耐」,我覺得好浪漫喔 q_q,看完書覺得真的就是這樣。
箱庭博物館・Alice
按照慣例來講一下裝幀,照片可能看不太出來,法文書名是特色金,這次選擇上亮油讓書封看起來亮亮的,更活潑一點。然後請美術設計的 B 寫的推薦短語雙關深得我心 (雖然另個意思只有我們懂 XDDD 做這本書真是太歡樂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