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7 AM
56
18
#講座筆記
2018ACGN創作新世界
很高興這次有機會參與這場聯合講座,上次因為個人身體因素無法參加,當時只覺得應該是很不錯的經驗分享,實際參加以後才發現講座比我想像的更加豐富!
因為當講師的關係,可以溜進教室後面偷聽其他演講,也簡單紀錄了一下參與的心得囉!
以下大部分是覺得特別有共鳴的點 + 一些個人想法。
比起課程速報,比較像我個人的課後筆記XD。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7 AM
週五Day1的講座我沒有參加,不過這裡有其他同學的心得:
ACGN創作新視界7/13│主筆記微感想 | 蝕鈴Xrine — SOSreader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7 AM
Day2
■ECHO SPRING
職業配音員分享關於中配的二三事。
其中提到中配目前的困境:
其實台灣原創界多少都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即在與舶來品的競爭中,消費者依國籍在第一關就將我們刷掉(甚至聽說過建議筆名取日文的),但這真的是因為本土「品質」比較差嗎?
以配音為例,ES成員也分享了一些「聽不慣中配」的可能性: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8 AM
一、雛鳥情結
先聽過了日配原音以後就定型了想像,因此覺得中配怎麼樣都差了點味道。
這個也有反例的情形,例如從小就聽中配到大的作品,課程中舉例了哆拉A夢的聲音當例子(大家腦中是不是立刻浮現了哆啦A夢的中配聲線……)
比如我自己也是完全聽不慣海賊王日配的。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8 AM
二、熟悉感
有時候覺得中配「棒讀」、「誇張」,反而正是因爲對中文太熟悉的關係。
日常生活中不會有人像配音員那樣講話,但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配音本來就是一種戲劇表演。
相對於此,非母語的日文聽起來「很自然」,但觀眾真的知道所謂「自然」的日本人說話是什麼感覺嗎?
配音員老師現場舉例,自己曾經配音過同一個角色的「中文台詞」跟「日文台詞」,明明使用了一樣的情緒跟聲線,最後中文版卻被罵爆。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8 AM
此外ES也提到,台灣沒有像日本那麼發達的聲優文化,觀眾可能也很習慣打開電視差不多就是那幾個聲音,其實很多人尚未建立起對聲音的美感模型。
例如我們對人的外貌會有一套頗明確的美感標準,但對聲音的美感標準可能就相對模糊。
在這種情況下,配音好壞觀眾聽不出分別,就容易會有前面提到的: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8 AM
同一個配音員以同樣詮釋方式,分別配了中日台詞,觀眾卻覺得日文版比較「好」。
而這個「好」,很明顯就不是建立在一種對聲音的美感或表演情緒掌握的判斷上。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8 AM
在這樣的情況下,配音員陷入的困境是:
觀眾對中配的反應,若不是反中配過激派的抗拒,就是沒有反應。
所謂沒有反應,指的是觀眾沒有意識到中配也是整個戲劇(動畫)演出的一部分,因此演得好、演得壞或聲音都差不多,觀眾都沒有感覺,自然也不會提供回饋。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8 AM
當投資方覺得我花很多錢請10個人來配,跟我花很少錢請3個人來配,觀眾反應都一樣時,為什麼要花10個人的錢?
這時,投資在配音上的預算就會縮減,使台灣的配音環境陷入更惡劣環境,人才產生斷層,自然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聲音,交互惡性循環。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8 AM
因此大家下次如果聽到喜歡的中配聲音,不妨多多鼓勵支持,盡量讓你的聲音能被電視台、廠商、投資者聽見,讓他們覺得「投資配音」是必要的而有反應,這樣台灣的配音環境就有機會更加茁壯。
配音員老師們也表示,比起替已有原音範本的外國作品配音。
因為能從頭開始去探索、揣摩一個角色,他們其實更期待挑戰原創作品喔!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9 AM
最後還是要說,聽配音員老師現場配真的是太震撼了。平常隔著一個螢幕,感覺還沒有那麼強烈,現場對著麥克風隨口就來上一段,爆發力真的非常驚人啊!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9 AM
—
■薛西斯:(略)
—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9 AM
■聯合對談
BL主持
逸清、TE、楊豐鍾老師主講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9 AM
各種關於「溝通」環節的眉角。
逸清老師分享了和日本角川合作「舞武器舞亂伎」外傳小說的跨國協作經驗,TE老師分享了遊戲美術和團隊其他成員磨合的經驗,而豐鍾老師則分享了十分慘烈的、和導演、製片以及金主帶來種種「大人的問題」交手的經驗。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9 AM
小說為什麼可以是一個較低成本的文化商品?因為寫作其實接近於一人工廠,在創作上,作家身兼編、導、演、剪接、特效,最多就是走商業出版這條路時,還會有出版團隊加入,會有跟編輯來回討論磨礪,以及後續包裝行銷的環節等等。
但動畫、電影、遊戲這些商品,則在製作階段就是一個多人大團隊的進行,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就會需要費力氣點溝通技能。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9 AM
所以,如果你是因為「溝通障礙」而想投入創作相關產業,可能要再多想想。
如果讓我來說「溝通」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我想應該是要能「明確知道什麼地方可以讓步,什麼地方不行。」擁有這樣的能力吧。
不過也可能投入了反而就治好了,隔天豐鍾老師說,成為編劇之前他沉默寡言,但現在已經成為了幹話王。
(因為中途去處理突發事件,很可惜這一場座談後半段我沒有聽到。)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29 AM
—
■聯合對談
尖端梁編、Killer、駒月、風聆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0 AM
雖然也討論了我的心頭好電子書,但這場對談較多集中在訪問梁編,尤其是關於新上線的連載平台「原創星球」。
同學們對投稿作品、敲開出版社大門充滿好奇心。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0 AM
我自己覺得小說這個商品的製程正在往兩極化走。
從前出版社菁英寡頭領導的情況下,編輯的重大責任之一是「選書」,這個環節依賴的是編輯的專業判斷和審美品味。但在這個C2B(消費者主導廠商配合自己的需求)的時代,出版社將這個權力一定程度下放給了讀者。
因此產生了:
一邊是以讀者為主導的平台式讀者海選
一邊則是以編輯/作家為主導的專題精緻化製作
我認為這兩種作品都有存在於市場的必要,但如果是有志於創作的朋友,務必也要想清楚自己想從事的是哪個方向,進行取捨,並自行評估損益。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0 AM
不過,即使本身不想走平台連載作家這條路線,我覺得在平台上投稿還是有一個好處:
對尚未踏入商業出版的作者們來說,這是一個敲開出版社大門的好機會。
以前有參加比賽這條路,但這幾年各種比賽紛紛停辦,可以知道這條路正在窄縮,相對出現的新道路則是平台連載。
我覺得如果想進業界,也可以是一個嘗試之道。未必要將它視為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但可以當作一個跳板。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0 AM
在梁編講的眾多內容中,我自己最被觸動的則是關於「正負面聲量」。
梁編提到,有人建議除了「喜歡」的收藏功能以外,可否也增加「不喜歡」的功能。喜歡與不喜歡正負相減,才能看出這部作品真實的評價。
但梁編提到一點非常重要:
對他們來說,「正面聲量」是比較值得重視的指標。
如果按建議正負相減,假使一部作品有1000個喜歡和1000個不喜歡,那麼相減之後就是零。
竟然跟0人喜歡也0人討厭的作品(搞不好是剛上傳1秒的作品!)得到了同樣的分數,這將排除掉很重要的資訊!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0 AM
在數據上看起來雷同,但實際表現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可能是討論熱度高甚至是能引發激戰的話題性作品,但後者則可能是乏人問津的無聊作品。
而對出版社來說,前者要有機會得多,被多少喜歡是比被多少人討厭更值得在意的指標。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0 AM
我相信創作者經常會有這樣的經驗:一萬句好評抵不過一句負評。
看到讀者一句惡言,就會留在心裡難過很久,這是人的天性。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0 AM
但請大家也要記得,雖然從作者的角度來看,負面聲量像是鑽石刀割在玻璃心上,一刀下去就留了疤痕。
但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其實正面聲量是更具影響力的。
因此作家要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將正面聲量擴張到最大。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也會引來負面聲量,但可以不用太在意。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0 AM
要將你的長處磨練到最好,去討好喜歡你的人。
而不是將所有精力都拿來磨練自己的短處,討好不喜歡你的人。
(當然不在意負面聲量的前提是擴大正面聲量啊!如果擴大的只有負面聲量,那就是普通的炎上了。)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1 AM
同時也希望讀者們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正面聲量」是比想像中更有力量的。
即使你喜歡的作者是個玻璃心,好像永遠都在關注負評、都在哀嚎為何沒人愛我,讓你覺得你發出聲音也沒有意義。
但其實你的聲音對作者背後的出版社有著強而有力的力量。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1 AM
先前讀到《行銷4.0》這本書,裡面有一個我覺得滿有意思的觀念:
「在網路時代前,顧客忠誠度通常是由顧客保留率和重複購買來定義。在網路時代,忠誠度最終是由擁護品牌的意願來決定。」
即使是微弱的聲音、即使只是按個喜歡。擴大正面聲量的存在,都是支持作者非常重要的力量。
因為對抗負面聲量唯一的方法,就是正面聲量的捍衛,請不要讓你喜歡的作品沉沒在批評之中了。
也希望這個觀念可以給辛苦努力的作者們一些鼓勵啦!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1 AM
Day3
■尖端梁編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1 AM
梁編的投稿秘訣小分享
因為我恍神坐錯車跑去建中(X)所以錯過了一個小時的課程,最後只聽到一點菜尾。
主要是投稿之前可以幫自己的作品做個健檢。
尤其是初次投稿的作者們,可以多花點心思,整體概覽自己的版面,注意排版方式、格式等等,盡可能營造一個讓閱覽者舒服的閱讀環境。
我想就像是大家考作文時,老師會提醒你不要用五顏六色的筆來寫或是字不要太大太小,讓閱卷老師對你有個初期好印象吧。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2 AM
另外,還可以透過數據化的方式來計算自己的作品一些特質。
例如,是不是超愛用驚嘆號?是不是某些贅字特多?對話量的比例高或低呢?
梁編也獨門公開了一些線上暢銷作的平均數據落點。(實際數字是怎樣就歡迎來參加講座啦)
雖然主要是以輕小說為例,不同類型的數值指標大概不同。
但我覺得拿來評估一些方向,從客觀數據角度看待自己作品,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抽離方式,因為主觀上沒人會覺得自己寫的是垃圾。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2 AM
不過在使用這些數據小技巧上,我建議也要多理解數據指標的意義,並且避免盲套。
例如有些老一點的作品,非常習慣「利用對話帶出敘述」──換言之就只是借某個路人角色之口來幫作者補足事件經過。對話框裡的內容根本不是對話,而是一長段敘述而已。
如果按照「對話比例算法」,大概會拿到「對話比例超高」的評估結果,搞不好會追上話癆系輕小說,但這樣的小說讀起來一點都不輕快,反而非常累。所以還是要動腦思考一下實際狀況喔。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2 AM
■駒月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2 AM
主講的是小說和劇本之間的差別。
我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段是關於「內心戲」的討論。
駒月老師提到劇本和小說有一個很大差別是:劇本可以不需要寫「內心戲」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2 AM
當然,其實並不是真的省略。
駒月老師舉了夜市人生的爆橘拳橋段為例。
雖然捏爆橘子就充分表達出了憤怒,但「為何而憤怒」?
在這段情節中,捏爆橘子後又以台詞補足了「憤怒的理由」。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是否畫蛇添足呢?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2 AM
一方面因為情報多,觀眾有時候一下就忘記了,此時重複提醒可以幫助拉回記憶。
另一方面,也是可以詳述憤怒的細節。
人的情感是一種很複雜的機制,當一個事件爆發時,同樣是憤怒,理由和重點其實可以很不同,甚至有時候連自己都無法梳理剖析出真正核心的原因。
為了推展劇情方便,有時候務必要將理由限縮清楚,才能幫助讀者理解後續角色行動、情節發展。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3 AM
有趣的是就在同一個段落裡面,就展演了「不寫出內心戲」的例子。
爆橘前恰恰含淚了大約五秒鐘的時間,觀眾可以看出恰恰產生了複雜的心境變化,但此時她內心百轉千迴了什麼我們是不會知道的。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3 AM
我認為劇本中不需要寫出來的內心戲,是因為此處的實際內涵,已交給了導演和演員來詮釋。
小說使用文字,而文字這個敘事媒介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夠表現高度抽象的情報」。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3 AM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談論關於AVG的敘事方式,也有提到我對各種敘事媒介的心得:
https://goo.gl/oKszhs)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3 AM
劇本如果想真正清楚表達到「最抽象」的層級,最後仍是需要依賴文字語言(台詞)這樣的媒介。
依賴演員的表演或情節當然也可以,但就會產生模糊性,一千個人對演員的一個眼神可以有一千種解釋。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3 AM
不過,模糊性有時候正是作品浪漫且耐人尋味的地方。
同樣的,我認為依賴文字的小說也沒有必要捨棄這種模糊曖昧性。
對我來說,一部作品最好的地方,永遠是在他要寫又不寫出來的那一塊。
因為那裡的劇情由讀者自己腦補上了,那一瞬間,自己也成為了那部作品的「作者」之一。
也就是說,小說在此刻將「導演權」讓出給了讀者。
我覺得所謂小說,正是在此處最無窮雋永,讓人回味再三。
這樣的作品通常也在我心中留得最長久。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3 AM
■TE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3 AM
TE老師分享的主要是「走向以繪畫謀生之路」的經驗心得,分析了繪師可能有的幾種收入來源,並告訴大家如何看待。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3 AM
例如外包案可能會受到外在環境變化而有旺季淡季(卡牌遊戲爆紅的時代有很多卡牌案可接),一旦熱潮過了案量大減,就會快速淘汰技術或人氣不足的作者。
而出本則要將時間軸拉長來看,這種東西有著長尾效應,相比之下未必輸給立刻有現金進來的接案。
教學最大的成本是在一開始準備教材的時候,但教材是可以重複使用的,所以如果你的課程有愈多次期程(或是網路授課),那麼也會類似出本一樣,將有規模經濟的效益,未來成本愈來愈低,淨收入也就愈來愈高。
盡可能地去理解你能選擇的各種盈利模式,並評估哪一種整體效益對你來說是最好的。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4 AM
另一點我很喜歡的是,TE老師提到「熱情是練出來的」。
熱情有一點像是跑步,每次都能突破紀錄一點點,雖然只前進一兩公分乍看好像沒什麼差別,但長期累積下來就是非常可觀的數字。
以畫畫為例,每天下班多勻出三十分鐘來練習繪圖,習慣之後不但漸漸不會感到疲憊,而且這個時間將能慢慢拉長。
不再需要依賴「現在想寫(畫)」「現在不想寫(畫)」這樣的「熱情」來行事,也就是將所謂的「熱情」習慣化了。我覺得這是將「興趣」轉變為「專業」最重要的關鍵之一。
真的非常喜歡這一段,超級勵志。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4 AM
■編劇 楊豐鍾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4 AM
非常有趣的一門課。
豐鍾老師自己本身並不寫小說,也明說「我不會寫小說」。
打破了很多時候我們把小說家、編劇全部混成一團的錯誤刻板印象。
說到編劇,經常有原著黨看到改編就開始崩潰XX毀原作,以及怒吼「為何不讓作者來擔任編劇」,但其實這兩個真的是非常不同的領域。
如果有一天我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我一定每日三炷清香,祈禱千萬不要把我拉進改編團隊。相信作者都很願意在改編時提供建議,但最好還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只要把錢給我們就好ㄌ。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4 AM
豐鍾老師非常條理清晰地列出了他認為自己跟小說家不同的「思考模式」。其中有一點就很能清楚說明,為什麼作家很難有能力實際去參與主導編劇?
這是因為編劇有一門獨門技術,是作家完全無法掌握的:預算敏感度。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4 AM
拍攝戲劇有其預算上限,對作家來說可以盡情浪費的地方:例如寫天馬行空的場景、百萬人的超浩大場面、一件小事分給三個囉嘍做等等,換算到編劇腦中都變成了錢。
鍾哥讓我們看了一角副導筆記,裡面就相當現實地將劇本內容全部數據化成金錢。職業編劇因為長期在這個產業環境打滾,所以對於預算有基本敏感度。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4 AM
說到這個,會讓我想到絕代雙驕這部作品的影視改編。
非常有趣,大家可以去看各個版本,基本上有三個人物經常被動到:
慕容九、張菁、蘇櫻
常常不是某一個被砍掉,就是某兩個人被合併成一個人。
為什麼?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5 AM
大家如果有去看原作就可以理解,雖然三個人都有相當重要戲份,但其實這幾個角色在某些層面上的重疊性非常高。
比如,慕容九跟張菁性格有類似的地方,而跟蘇櫻在基本人設上又太接近。
在這種情形下,多出一個慕容九,光片酬就又是一大筆錢飛掉了。而且預定的集數可能也沒有那麼長,不如將角色環保地合併利用。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5 AM
另外以下是我自己從小說作者角度來看的意見。
有時候,故事情節之間是連動性很高的。
例如超重要的D情節之所以可以存在強烈爆發力,完全是因為前面有ABC情節的情感鋪陳。
吃了九個饅頭以後飽了,並不是因為第九顆饅頭特別好,而是因為前面吃了八個饅頭。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5 AM
因此,如果因為預算問題導致ABC無法呈現,我覺得比起把D硬加進去,不如整段改寫,用其他方式去表現D的核心精神。
基本上,即使是在作者心中,也沒有什麼情節是不可以換的。
只要能夠傳達出最初的目的,表現方法都只是作家的一種選擇。
(正是我自己的講座中的內容XD)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5 AM
—
以上大概就是這次聽課產生的各種心得筆記,我自己是覺得非常充實,每一場講座都得到很多收穫。雖然之後不一定會當講師,但很期待未來這樣的活動能持續舉行。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3:35 AM
最後業配一下,如果有相關業界朋友有興趣來分享經驗,也非常歡迎跟我們聯絡!
我們有⋯⋯雖然微薄但也是有講師費ㄉ!!!> <
日津樹伶✦苦難鑄英雄
@pudiko
說
Thu, Jul 19, 2018 3:59 AM
超詳細XDDDD
我有想把上一次跟這次的心得作個整理(寫了超多筆記)
但一直沒空XDDDDD
覺得聽聽講座真的有吸收到很多新知!
希比基的書《一人筆談》上市了
@punkmodu
說
Thu, Jul 19, 2018 4:43 AM
光是聽到這心得就覺得受益良多,非常感謝!!!
薛西斯
@xerses_s
Thu, Jul 19, 2018 5:31 AM
日津樹伶✦苦難鑄英雄
哈哈哈期待哪天你的心得!真的我也分了好幾天才寫完。而且這完全只是一小部分,內容真的很豐富。
希比基的書《一人筆談》上市了
喜歡太好啦!講座本身內容更豐富呀!
一方起,一方就落。
@tss20117266
Thu, Jul 19, 2018 10:54 AM
(離題
看到行銷4.0的這本書,上學期老師開的書單之一(她開六本 XD),行銷的熱門新書
薛西斯
@xerses_s
說
Thu, Jul 19, 2018 2:06 PM
一方起,一方就落。
: 竟然是老師會開的書單嗎XDDD
這本其實滿薄的,但有些地方還滿好看XD
載入新的回覆
因為當講師的關係,可以溜進教室後面偷聽其他演講,也簡單紀錄了一下參與的心得囉!
以下大部分是覺得特別有共鳴的點 + 一些個人想法。
比起課程速報,比較像我個人的課後筆記XD。
■ECHO SPRING
職業配音員分享關於中配的二三事。
其中提到中配目前的困境:
其實台灣原創界多少都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即在與舶來品的競爭中,消費者依國籍在第一關就將我們刷掉(甚至聽說過建議筆名取日文的),但這真的是因為本土「品質」比較差嗎?
以配音為例,ES成員也分享了一些「聽不慣中配」的可能性:
先聽過了日配原音以後就定型了想像,因此覺得中配怎麼樣都差了點味道。
這個也有反例的情形,例如從小就聽中配到大的作品,課程中舉例了哆拉A夢的聲音當例子(大家腦中是不是立刻浮現了哆啦A夢的中配聲線……)
比如我自己也是完全聽不慣海賊王日配的。
有時候覺得中配「棒讀」、「誇張」,反而正是因爲對中文太熟悉的關係。
日常生活中不會有人像配音員那樣講話,但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配音本來就是一種戲劇表演。
相對於此,非母語的日文聽起來「很自然」,但觀眾真的知道所謂「自然」的日本人說話是什麼感覺嗎?
配音員老師現場舉例,自己曾經配音過同一個角色的「中文台詞」跟「日文台詞」,明明使用了一樣的情緒跟聲線,最後中文版卻被罵爆。
例如我們對人的外貌會有一套頗明確的美感標準,但對聲音的美感標準可能就相對模糊。
在這種情況下,配音好壞觀眾聽不出分別,就容易會有前面提到的:
而這個「好」,很明顯就不是建立在一種對聲音的美感或表演情緒掌握的判斷上。
觀眾對中配的反應,若不是反中配過激派的抗拒,就是沒有反應。
所謂沒有反應,指的是觀眾沒有意識到中配也是整個戲劇(動畫)演出的一部分,因此演得好、演得壞或聲音都差不多,觀眾都沒有感覺,自然也不會提供回饋。
這時,投資在配音上的預算就會縮減,使台灣的配音環境陷入更惡劣環境,人才產生斷層,自然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聲音,交互惡性循環。
配音員老師們也表示,比起替已有原音範本的外國作品配音。
因為能從頭開始去探索、揣摩一個角色,他們其實更期待挑戰原創作品喔!
■薛西斯:(略)
—
BL主持
逸清、TE、楊豐鍾老師主講
逸清老師分享了和日本角川合作「舞武器舞亂伎」外傳小說的跨國協作經驗,TE老師分享了遊戲美術和團隊其他成員磨合的經驗,而豐鍾老師則分享了十分慘烈的、和導演、製片以及金主帶來種種「大人的問題」交手的經驗。
但動畫、電影、遊戲這些商品,則在製作階段就是一個多人大團隊的進行,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就會需要費力氣點溝通技能。
如果讓我來說「溝通」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我想應該是要能「明確知道什麼地方可以讓步,什麼地方不行。」擁有這樣的能力吧。
不過也可能投入了反而就治好了,隔天豐鍾老師說,成為編劇之前他沉默寡言,但現在已經成為了幹話王。
(因為中途去處理突發事件,很可惜這一場座談後半段我沒有聽到。)
■聯合對談
尖端梁編、Killer、駒月、風聆
同學們對投稿作品、敲開出版社大門充滿好奇心。
從前出版社菁英寡頭領導的情況下,編輯的重大責任之一是「選書」,這個環節依賴的是編輯的專業判斷和審美品味。但在這個C2B(消費者主導廠商配合自己的需求)的時代,出版社將這個權力一定程度下放給了讀者。
因此產生了:
一邊是以讀者為主導的平台式讀者海選
一邊則是以編輯/作家為主導的專題精緻化製作
我認為這兩種作品都有存在於市場的必要,但如果是有志於創作的朋友,務必也要想清楚自己想從事的是哪個方向,進行取捨,並自行評估損益。
對尚未踏入商業出版的作者們來說,這是一個敲開出版社大門的好機會。
以前有參加比賽這條路,但這幾年各種比賽紛紛停辦,可以知道這條路正在窄縮,相對出現的新道路則是平台連載。
我覺得如果想進業界,也可以是一個嘗試之道。未必要將它視為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但可以當作一個跳板。
梁編提到,有人建議除了「喜歡」的收藏功能以外,可否也增加「不喜歡」的功能。喜歡與不喜歡正負相減,才能看出這部作品真實的評價。
但梁編提到一點非常重要:
對他們來說,「正面聲量」是比較值得重視的指標。
如果按建議正負相減,假使一部作品有1000個喜歡和1000個不喜歡,那麼相減之後就是零。
竟然跟0人喜歡也0人討厭的作品(搞不好是剛上傳1秒的作品!)得到了同樣的分數,這將排除掉很重要的資訊!
前者可能是討論熱度高甚至是能引發激戰的話題性作品,但後者則可能是乏人問津的無聊作品。
而對出版社來說,前者要有機會得多,被多少喜歡是比被多少人討厭更值得在意的指標。
看到讀者一句惡言,就會留在心裡難過很久,這是人的天性。
但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其實正面聲量是更具影響力的。
因此作家要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將正面聲量擴張到最大。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也會引來負面聲量,但可以不用太在意。
而不是將所有精力都拿來磨練自己的短處,討好不喜歡你的人。
(當然不在意負面聲量的前提是擴大正面聲量啊!如果擴大的只有負面聲量,那就是普通的炎上了。)
即使你喜歡的作者是個玻璃心,好像永遠都在關注負評、都在哀嚎為何沒人愛我,讓你覺得你發出聲音也沒有意義。
但其實你的聲音對作者背後的出版社有著強而有力的力量。
「在網路時代前,顧客忠誠度通常是由顧客保留率和重複購買來定義。在網路時代,忠誠度最終是由擁護品牌的意願來決定。」
即使是微弱的聲音、即使只是按個喜歡。擴大正面聲量的存在,都是支持作者非常重要的力量。
因為對抗負面聲量唯一的方法,就是正面聲量的捍衛,請不要讓你喜歡的作品沉沒在批評之中了。
也希望這個觀念可以給辛苦努力的作者們一些鼓勵啦!
■尖端梁編
因為我恍神坐錯車跑去建中(X)所以錯過了一個小時的課程,最後只聽到一點菜尾。
主要是投稿之前可以幫自己的作品做個健檢。
尤其是初次投稿的作者們,可以多花點心思,整體概覽自己的版面,注意排版方式、格式等等,盡可能營造一個讓閱覽者舒服的閱讀環境。
我想就像是大家考作文時,老師會提醒你不要用五顏六色的筆來寫或是字不要太大太小,讓閱卷老師對你有個初期好印象吧。
例如,是不是超愛用驚嘆號?是不是某些贅字特多?對話量的比例高或低呢?
梁編也獨門公開了一些線上暢銷作的平均數據落點。(實際數字是怎樣就歡迎來參加講座啦)
雖然主要是以輕小說為例,不同類型的數值指標大概不同。
但我覺得拿來評估一些方向,從客觀數據角度看待自己作品,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抽離方式,因為主觀上沒人會覺得自己寫的是垃圾。
例如有些老一點的作品,非常習慣「利用對話帶出敘述」──換言之就只是借某個路人角色之口來幫作者補足事件經過。對話框裡的內容根本不是對話,而是一長段敘述而已。
如果按照「對話比例算法」,大概會拿到「對話比例超高」的評估結果,搞不好會追上話癆系輕小說,但這樣的小說讀起來一點都不輕快,反而非常累。所以還是要動腦思考一下實際狀況喔。
我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段是關於「內心戲」的討論。
駒月老師提到劇本和小說有一個很大差別是:劇本可以不需要寫「內心戲」
駒月老師舉了夜市人生的爆橘拳橋段為例。
雖然捏爆橘子就充分表達出了憤怒,但「為何而憤怒」?
在這段情節中,捏爆橘子後又以台詞補足了「憤怒的理由」。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是否畫蛇添足呢?
另一方面,也是可以詳述憤怒的細節。
人的情感是一種很複雜的機制,當一個事件爆發時,同樣是憤怒,理由和重點其實可以很不同,甚至有時候連自己都無法梳理剖析出真正核心的原因。
為了推展劇情方便,有時候務必要將理由限縮清楚,才能幫助讀者理解後續角色行動、情節發展。
爆橘前恰恰含淚了大約五秒鐘的時間,觀眾可以看出恰恰產生了複雜的心境變化,但此時她內心百轉千迴了什麼我們是不會知道的。
小說使用文字,而文字這個敘事媒介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夠表現高度抽象的情報」。
依賴演員的表演或情節當然也可以,但就會產生模糊性,一千個人對演員的一個眼神可以有一千種解釋。
同樣的,我認為依賴文字的小說也沒有必要捨棄這種模糊曖昧性。
對我來說,一部作品最好的地方,永遠是在他要寫又不寫出來的那一塊。
因為那裡的劇情由讀者自己腦補上了,那一瞬間,自己也成為了那部作品的「作者」之一。
也就是說,小說在此刻將「導演權」讓出給了讀者。
我覺得所謂小說,正是在此處最無窮雋永,讓人回味再三。
這樣的作品通常也在我心中留得最長久。
而出本則要將時間軸拉長來看,這種東西有著長尾效應,相比之下未必輸給立刻有現金進來的接案。
教學最大的成本是在一開始準備教材的時候,但教材是可以重複使用的,所以如果你的課程有愈多次期程(或是網路授課),那麼也會類似出本一樣,將有規模經濟的效益,未來成本愈來愈低,淨收入也就愈來愈高。
盡可能地去理解你能選擇的各種盈利模式,並評估哪一種整體效益對你來說是最好的。
熱情有一點像是跑步,每次都能突破紀錄一點點,雖然只前進一兩公分乍看好像沒什麼差別,但長期累積下來就是非常可觀的數字。
以畫畫為例,每天下班多勻出三十分鐘來練習繪圖,習慣之後不但漸漸不會感到疲憊,而且這個時間將能慢慢拉長。
不再需要依賴「現在想寫(畫)」「現在不想寫(畫)」這樣的「熱情」來行事,也就是將所謂的「熱情」習慣化了。我覺得這是將「興趣」轉變為「專業」最重要的關鍵之一。
真的非常喜歡這一段,超級勵志。
豐鍾老師自己本身並不寫小說,也明說「我不會寫小說」。
打破了很多時候我們把小說家、編劇全部混成一團的錯誤刻板印象。
說到編劇,經常有原著黨看到改編就開始崩潰XX毀原作,以及怒吼「為何不讓作者來擔任編劇」,但其實這兩個真的是非常不同的領域。
如果有一天我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我一定每日三炷清香,祈禱千萬不要把我拉進改編團隊。相信作者都很願意在改編時提供建議,但最好還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只要把錢給我們就好ㄌ。
這是因為編劇有一門獨門技術,是作家完全無法掌握的:預算敏感度。
鍾哥讓我們看了一角副導筆記,裡面就相當現實地將劇本內容全部數據化成金錢。職業編劇因為長期在這個產業環境打滾,所以對於預算有基本敏感度。
非常有趣,大家可以去看各個版本,基本上有三個人物經常被動到:
慕容九、張菁、蘇櫻
常常不是某一個被砍掉,就是某兩個人被合併成一個人。
為什麼?
比如,慕容九跟張菁性格有類似的地方,而跟蘇櫻在基本人設上又太接近。
在這種情形下,多出一個慕容九,光片酬就又是一大筆錢飛掉了。而且預定的集數可能也沒有那麼長,不如將角色環保地合併利用。
有時候,故事情節之間是連動性很高的。
例如超重要的D情節之所以可以存在強烈爆發力,完全是因為前面有ABC情節的情感鋪陳。
吃了九個饅頭以後飽了,並不是因為第九顆饅頭特別好,而是因為前面吃了八個饅頭。
基本上,即使是在作者心中,也沒有什麼情節是不可以換的。
只要能夠傳達出最初的目的,表現方法都只是作家的一種選擇。
(正是我自己的講座中的內容XD)
以上大概就是這次聽課產生的各種心得筆記,我自己是覺得非常充實,每一場講座都得到很多收穫。雖然之後不一定會當講師,但很期待未來這樣的活動能持續舉行。
我們有⋯⋯雖然微薄但也是有講師費ㄉ!!!> <
我有想把上一次跟這次的心得作個整理(寫了超多筆記)
但一直沒空XDDDDD
覺得聽聽講座真的有吸收到很多新知!
希比基的書《一人筆談》上市了 喜歡太好啦!講座本身內容更豐富呀!
看到行銷4.0的這本書,上學期老師開的書單之一(她開六本 XD),行銷的熱門新書
這本其實滿薄的,但有些地方還滿好看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