ᛉ桾ᛉ
[閱讀筆記] 潘顯羊:誰是斯卡羅─從一場尋親尋跡活動談起
「臺灣各個原住民族群的認定和設立,幾乎是因殖民角度的統治與研究而生,當中亦隱含了權力的關係。在斯卡羅的研究裡也注意到這個現象,因此,當「斯卡羅」若被定為一個族群之時,是否同時也會失去人群與人群互動的可能性?如同,蔣斌所寫過的,若不是將排灣族給定義了,排灣族可能還會出現更多不同的族群文化相融,畢竟瑯嶠十八番社/斯卡羅,曾經是一個跨部落與跨族群的關係系統,所以當確定了誰是斯卡羅之後,其邊界是否可能就此僵化?
人狼君
嗷~~~嗚~~~
ᛉ桾ᛉ
因為徵得同意了所以開始節錄
機器狼🌐AI搜尋全攻略
這這這這可得趕快記下來呢... OAO
ᛉ桾ᛉ
一個地方/人群的認同變遷:
「豬勞束社人」:「里德人」;「排灣族」:「斯卡羅人」

戰後,臺灣
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成立,學者們沿用移川子之藏等人的九分法,更使得排灣族、
魯凱族與卑南族這樣的分類固定下來,族人也開始採用這樣的分類方式來自我認
定,同時也來區分我族與他族的差異(蔣斌 1992)。這樣的分類是早期學者基於
臺灣原住民族各地的語言習俗、宗教信仰、社會組織、生活方式等文化特質,這
些研究與分類標準跟當時人類學發展有關,係透過主流文化看待異類與他者所建
構出的刻板印象,之後,再隨著殖民者或官方對於這批資料的使用,才奠定了臺
灣原住民族群的分類。因此,可以說,臺灣的族群的建立是一種知識與權力的建
構下的產物(王巨中 2009)。
ᛉ桾ᛉ
排灣族的分類隨著學者採用不同的分類準則而有所差異,但隨著
人類學與民族誌學的發展,臺灣原住民族從九族增至十六族以及排灣族內部分群
的轉變,可以發現族群的分類方式漸漸從關注在文化表徵的外部觀點轉變成自我
詮釋內部觀點,這也是本論文為何要關注在「里德人」如何自我詮釋族群或是如
何區辨「我群」與「他群」的重要因素。
ᛉ桾ᛉ
恆春半島的人群組成是非常多且複雜的,當中不僅包含
了排灣族、排灣化卑南族、阿美族、撒奇萊雅族、馬卡道平埔族,更有福建(漳、
泉)、廣東籍的漢人,共同交雜出恆春半島多元文化混雜的一個環境,並且在本
地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合作與衝突、通婚與互助的相互關係(許世融 2012)。
ᛉ桾ᛉ
也由於這些記載,學者認定當地除了頭目家
系的軀肢側臥葬與「卑南族知本社」相同以外,其餘語言風俗都與排灣人相同,
因此被歸類於「排灣族」或稱為「排灣化卑南族」(移川子之藏 2011/2012[1935]:
472)。透過上述的紀載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豬勞束社其文化表徵是屬「排
灣族」,而知本社是屬「卑南族」,倘若斯卡羅族(人)要成為一個「族」,在當
代的既有的現況裡,便會形成一個跨族群與跨部落的型態。
ᛉ桾ᛉ
蔣斌嘗試撇除文化表徵來定義排灣族,而是以文化特性去詮釋「排灣族」文
化的能動性,儼然已經告訴了我們,「排灣族」文化不是一個固定不變動的,而
是會因為與不同的族群或文化接觸,而產生不同的變化。但是我認為,用「排灣
化」的概念來詮釋兩文化間的在接觸過後形成的樣貌,是不合宜的。如同他認為
學術界與行政系統用書寫限定了排灣族的範圍的一個問題,所以我認為不應該再
用「排灣化」的概念當作基準,因為那群被歸類在排灣族的人群,並不見得認為
自己是「排灣族」,而是需要更進一步的透過當地人對於族群論述的方式或是人
群互動的理解重新,才能擺脫知識與權力建構出的臺灣原住民族的分類方式。
ᛉ桾ᛉ
斯卡羅(Seqaro)一詞的來源有各種說法,其拼音方式也有所不同。
ᛉ桾ᛉ
例如,
卡大地步人提到,卑南語並沒有相關的詞彙,所以現在主要是透過排灣語來解讀
斯卡羅(Seqaro)的意思。我認為目前整理最詳細的是潘志華(2014)的論文。
他指出,在排灣族語裡,“qaro”一字有著多重意思,例如,男子名、擔子、轎子、
地名及圍攻……等。不過,他在考慮了語法問題之後,認為 seqaro 一詞只能當作
「se+部落名(qaro)=屬於某地部落的人」的用法來解讀。從他的理解,“se”加
上部落名的用法,必須是有部落存在或是曾經存在才可以使用,即代表曾有或是
現有一個部落名為「Qaro」。
ᛉ桾ᛉ
然而,“pa”qaro 對部分東部排灣族而言,指的便是知
本社,因此,“seqaro”應該翻譯為屬於「知本社的人」。倘若是音節重複變成
seqaluqalu,則應解釋為屬於知本社的分支部落或是從屬部落的人。不過,在過去
的分類裡,將東部的排灣族劃分為 Paqaroqaro 群,從排灣語來看,“pa”加上地名
與“se”的用法相似,只是“pa”加上地名是解釋成屬於某地區的人,而“pa”所指涉
的範圍又比“se”來得廣,這樣屬於卑南族/知本社的用法,導致臺東有些地區的
排灣族對 Paqaroqaro 的分類有所抗拒,(潘志華 2014)。
ᛉ桾ᛉ
不過,具體的使用上,各部落或是各家族之間又會有所差異。有一次我在臺
東縣太麻里鄉訪問大王(Tjavualji)部落,我問他們怎麼去解釋 Paqaroqaro 時,
有位當地的人便回答:
ᛉ桾ᛉ
「我們不會用 Paqaroqaro,而是會用 Seqaroqaro 或是用 Sezayazaya 簡單
的區分系統來源的不同……Seqaroqaro 解釋成偏向卑南系統的人,而
Sezayazaya 則是指那些不偏向卑南系統的排灣族:臺東山區、嘉蘭跟新
香蘭以南簡單分在 Sezayazaya,新香蘭以北平坦地區則是 Seqaroqaro。
不過,不能那麼絕對的區分。而這個用法,在過去主要是因為兩個系統關係不是很好,所以還帶有一些歧視貶抑他者的概念。」(訪談資料)
ᛉ桾ᛉ
一個居住在鄰近部落的耆老這樣告訴我:
「其實台東的 Paqaroqaro 跟 Seqaro 是一樣的意思,在大洪水之後,
Kavulungan(北大武山)祖居地的人口飽和之後,人口開始要向外擴展,
一部分人往西邊走,一部分人往東邊走,往東邊的人最早來到一個叫
Paqaro 的地方居住,這個地方大概位在現在太麻里溪的最上游那一帶,
很靠近 Kavulungan 的地方,然後這一群人慢慢地往東邊擴張,才形成
了現在的Paqaroqaro群,也就是他們是曾居住在Paqaro,或說來自Paqaro
這個地方的人。所以 Seqaro 不是指知本,而是指 Paqaro 這個地方,
se+qaro 也就是代表我是從這裡來的人。」(訪談資料)
ᛉ桾ᛉ
雖然似乎並沒有太多人知道這個叫 Paqaro 地方,而且與現在的 Paqaroqaro論述的方式也不同,但仍提供了我不同的視野及重新思考的方式。不過,報導人
亦表示很多地方都可以叫做 qaro 或是 paqaro。他說:「qaroqaroqaro 這個音就是
水流動石頭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音,所以很多有水流過的地方,都可能成為被稱為
qaro 之地。」
ᛉ桾ᛉ
因此,我關注到了《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裡,記載豬勞
束社的人從東邊來了之後,先到了港口溪流域(Pakoro)居住一事,11然後才到
豬勞束社的 Kaliusin。會不會就是指這個短暫居住的港口溪流域 Pakoro(現今滿
洲鄉港口村)地方(移川子之藏等 2011/2012[1935]:464)?因此,也使得後來
到 Kaliusin 之後,對外仍然稱自己是曾居住在這個 Pakaro 地方,並且在後來成
為斯卡羅人呢?這也不為一個可能性。
ᛉ桾ᛉ
大部分的說法
都是跟地名有著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這群稱為斯卡羅的人,便是曾經居住過
在一個名為 Paqaro/Qaro/Pakoro 之地之人,但此地方確切位置在哪,仍各有不
同的說法。
ᛉ桾ᛉ
綜合以上說法,斯卡羅人有東來說也有西來說,其人群組成更可能包含了排
灣族、卑南族、馬卡道平埔族等。不過這些口傳與說法,至今還是沒有一個明確
的內容,從《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整理出的口傳裡,豬勞束社斯卡羅
人遷移的路徑有以下四種:
1.從知本社出發,沿著東海岸南下至大武,從此折西越過中央山脈,到
西部枋寮附近,再延著西海岸南下至恆春地方。
2.完全走東海岸路線,直到豬勞束社。
3.先沿著東海岸走,到達豬勞束的東北方時,又折向西北,越過中央山
脈到枋山南方的西海岸(楓港溪出海口),再南下到豬勞束社。
4.知本牡丹灣萬里得射麻里貓仔坑枋山牡丹路豬勞束
(移川子之藏等 2011/2012[1935]:467)
ᛉ桾ᛉ
因此,我推測最主要的可能性有兩個。第一,各個遷移的路線不同,在過程
中也曾經在多處待過(排灣族及馬卡道),因此有可能在其他地方時,已經通婚
或是接觸後產生文化的影響。第二,遷移不是一次性的大量人數移動,而是慢慢
地,也可能來自不同系統的人移入。所以各種說法若是有其合理性,便有可能產
生影響甚至被接受。
ᛉ桾ᛉ
「以前里德岀能人,里德是這隻白猴,跨過里德溪的這隻白象,會啣水
給白猴吃,因為這樣的地靈,里德岀能人,日本人,為了要敗咱里德的
風水,所以在白象和白猴之間,蓋了這座字紙亭,這隻象就不能啣水給
這隻猴吃。因此,里德才會敗。不然以前滿州很敗,都好這裡,現在立
字紙亭,滿州人才比較順事。」(林家君 2008:2)
ᛉ桾ᛉ
「除了在象的出水處,蓋了敬紙亭以外,相傳為了徹底打破里德的風水,
還在那隻象的頭頂上,刺進去一隻寶劍,後來有人去找過,但卻找不到
那隻寶劍,所以實際上這些故事是真是假,也沒有人知道,反正里德以
前出很多能人。」
「那些(猴與象)的傳說是一種說法啦!大家離開還有很多原因,第一
個就是瘟疫流行,讓很多人都死掉,所以都跑光光了,再來就是大地震
之後,山上的土角厝都垮了,所以才都離開山上的。……以前里德山上
會發生這些事最主要是日本人蓋敬紙亭造成的,真正是怎樣我也不太清
楚。」
「有的人是講,頭人搬走了,就是旭海那邊,所以這邊就沒有人在持了,
後來就散光光了,也是有人說因為風水破壞,頭人才走了。」(口述資 料)
ᛉ桾ᛉ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前,佛祖即預告災難之到來,要求鄉民備足口糧,躲避轟炸,祂將放出
七隻雁鳥,保護七保,在其羽翼之下可保平安。戰後據盟軍飛行員表示,轟炸臺灣尾時,常有許
多飛鳥在天空盤旋,干擾投彈,更有日本女兵,身穿紅羅裙立於空中,接走盟軍投下的炸彈。二
次大戰,前後戰了六年,滿州鄉境並無一彈爆炸;戰爭結束前三天,佛祖指示鄉民,三日後應備
辦牲禮,集合七保境內眾神轎遊境收煞,以禳災息疫,今後並應定期祭拜天地神祇,以保平安。
果然三日後,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鄉民感念佛祖靈驗之神威,及殷切之
照顧,遵囑舉辦祭典,為本鄉四年一科七保公祭典之濫觴。」(羅峰寺聖蹟紀錄)
ᛉ桾ᛉ
「猴與象」、「里德出能人」的口傳故事,不僅連結了過去地域空間的一個範圍,
更重要的是建立起過去豬勞束社在整個恆春半島地區的重要性,以及其輝煌的歷
史過去。
ᛉ桾ᛉ
不過,有一個我覺得值得再思考的問題。亦即,我認為琅嶠十八番社與斯卡
羅是兩種不同型態的說法。琅嶠十八番社顧名思義,就是泛指十八番社,因此,
各社皆可能有其明確的位置與詮釋的空間。但是,斯卡羅一詞,根據文獻跟訪談,
指的是特定的人群或對象,並且與其原居於一個叫 qaro/paqaro 之地有關連。再
者,先不論是否有從他稱到自稱的一個轉變,卻強調了誰是過去的權力者/核心
家族,亦即,斯卡羅隱含了誰是斯卡羅及誰從屬於斯卡羅的兩個面向。從卡大地
布所舉辦的活動來看,強調的便是誰是斯卡羅,因此,在其對活動參與的人的接
洽與選擇是偏向於人與地方的關係,也就是一種親緣上的選擇。而潘議員拋出的
斯卡羅概念,比較著重在誰從屬於斯卡羅。
ᛉ桾ᛉ
不過,各地區在從屬於斯卡羅的情況
下,仍有其自我的詮釋空間,如同他訪談裡談到了當地人對於排灣族身分的認同
的模糊,因此,才藉此概念試圖反思當代族群的分類。換句話說,這樣的概念又
類似於琅嶠十八番社及滿州原住民運動會的整合意涵,彰顯「人」與「人」的互
動,而非親屬關係的界定。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