な み
@nereis
Tue, May 2, 2017 2:06 AM
Tue, May 2, 2017 2:06 AM
10
2
Iris Huang
摘重點:1.憂鬱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病,也不應由「一個人」承擔。2.生命的苦痛故事,抗拒簡化的解釋,需要細膩的聽法,這卻是社會所欠缺的。3.創傷科技化的體現,其實也是一種視聽文化的機制。影像政治的過度真實虛擬性,不但宣告「社會」的「終結」,似乎也暗含著心理經驗「樣版」的「誕生」。
希望還在混亂中的同學,考慮關一下臉書。臉書有時讓我們看得太多卻思考得太少。
な み
@nereis
Tue, May 2, 2017 2:08 AM
生命的苦痛故事,抗拒簡化的解釋,需要細膩的聽法,這卻是社會所欠缺的。但一般讀者似乎是獵奇式的蒐購遺作,再看文字編織情節、投射窺探,讓病痛自殺更難以被認識與理解。如同「創傷檔案夾」的概念,說明創傷的受苦性轉化和人道主義市場的關係。創傷檔案夾是指透過創傷科技化的過程,將創傷賦予專業語言描述的過程,例如從法律、醫學、精神醫療、人權、女性主義、心理學等範疇,將受害者的創傷敘說商品化。於是,我們往往透過影像、照片、醫療記錄、商品宣傳或其他媒介,接觸、理解甚至確認受苦者的創傷故事的身世。然而,如此創傷科技化的體現,其實也是一種視聽文化的機制。影像政治的過度真實虛擬性,不但宣告「社會」的「終結」,似乎也暗含著心理經驗「樣版」的「誕生」。
GREEN_TEE
@GREEN_TEE
Tue, May 2, 2017 2:23 AM
我寧可不要思考太多,一想就開始做惡夢,睡眠品質下降Orz
な み
@nereis
Tue, May 2, 2017 2:37 AM
GREEN_TEE
: 我太有辦法不去想了,可是那樣跟解離發作靠近到覺得有點可怕。
GREEN_TEE
@GREEN_TEE
說
Tue, May 2, 2017 2:40 AM
好糾結的情感
な み
@nereis
Tue, May 2, 2017 3:00 AM
GREEN_TEE
:
載入新的回覆
摘重點:1.憂鬱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病,也不應由「一個人」承擔。2.生命的苦痛故事,抗拒簡化的解釋,需要細膩的聽法,這卻是社會所欠缺的。3.創傷科技化的體現,其實也是一種視聽文化的機制。影像政治的過度真實虛擬性,不但宣告「社會」的「終結」,似乎也暗含著心理經驗「樣版」的「誕生」。
希望還在混亂中的同學,考慮關一下臉書。臉書有時讓我們看得太多卻思考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