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Sun, Jan 1, 2017 1:17 PM
Mon, Jan 2, 2017 3:11 AM
(海洋) 對於城市人而言,海洋議題真的太遙遠 感覺跟自身無關,但無關只是假象...即使現在連署結束、法規有了 不代表不用繼續監督。
造假.剝削.血淚漁場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我們要避免每個人都以為躲在體制下就可以免責。
」
【台灣現場|造假篇】濫捕、洗魚、造假──觀察員眼中的真相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飯都吃不飽了(經濟發展不起來),你會想到永續跟保育嗎?」這句話我爸那輩的人常講 熟悉到讓我想翻白眼,不禁想講「
那你打算什麼時候轉型?等你做好心裡準備嗎?你覺得競爭者會等你嗎?我們有那麼多時間機會嗎?我們都知道你講的那條路是條死路,那麼 現在不做 要等到什麼時候?
」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Sun, Jan 1, 2017 4:02 PM
海洋資源枯竭了,想抓魚?最好跟環保團體合作設立保護區,不然沒有漁 漁夫也不用當了。
(就是要犯賤抓到連魚都沒了 還怪別人要管制 白目
【台灣現場|產業篇】困港的遠洋漁業,還有機會嗎?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想
Sun, Jan 1, 2017 4:10 PM
對於台灣漁業來說,真是越來越難賺錢了,他們面臨的問題 一定不是只有環保團體,而是整體大環境,沒魚可抓、其他海洋國家會要求更多東西、還有就是消費者不想要再無知下去。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想
Sun, Jan 1, 2017 4:15 PM
先別提高調的人權問題,大部分台灣人其實不太關心這些漁工發生什麼事情(漁工是整個產業鏈裡的問題之一 台灣人有沒有種族歧視?有啊!),既然如此 民眾得知道海洋資源枯竭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尤其是民生。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Sun, Jan 1, 2017 4:21 PM
也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推動經濟必須繼續榨取更多資源,如同報導所述 今天當大環境越來越難過時,是要選擇轉型 改變做法?還是要照老路走?如同我一位朋友講的「越早轉型 付出的代價越少,越晚改變 就越痛。長輩們也許看不到,但這塊土地上的年輕人會看得到,不管是汙染的後果 破壞環境的後果 或者是追求線性經濟的後果,我們沒有那麼多地球可以糟蹋。」 地球就只有一個,而且他媽的快被玩壞了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Sun, Jan 1, 2017 4:27 PM
我對人權議題還好,但相信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同理心 不希望看到另一個被虐待致死,人家來這邊賺錢...可是女的被雇主性侵、男的被騙上漁船做苦工 沒三個月就死掉,是人知道這種事情 如果能同理的話,一定會他媽的覺得荒謬又窩火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Sun, Jan 1, 2017 4:47 PM
環保人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做這樣的工作,不是因為他們很閒,而是因為身為一個人 看這樣的情況,他們憤怒 但憤怒之後他們願意做實際行動去揭發、去思考自己能做什麼。他們不會以為自己兩耳一摀 兩眼一閉 就能假裝這些事情沒有發生,他們做不到!身為開開心心 舒舒服服過著自己的生活的人,沒他們厲害...既然什麼都沒做 就他媽的少在那邊嘴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Sun, Jan 1, 2017 4:59 PM
每個人每天食衣住行都在消耗地球資源,所以沒有人可以找藉口不關心這件事、不能以為「噢 我在網路上潛水看文」關注或是「我平常都有在做回收跟垃圾分類啊」就好、更沒資格去敷衍站在街頭的募款人員。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Mon, Jan 2, 2017 2:42 AM
艾德/遠洋漁業二代的反思──別以為躲在體制下就可以免責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船長們、討海人很難意識世界的變化,對他們唯一有意義的,是與自然搏鬥的能力;他們把學習能力放在困難的水溫圖、雷達圖,告訴國小畢業學歷的船長『這學會可以賺錢』,他們幾乎都認真學習。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Mon, Jan 2, 2017 2:42 AM
但要他們改變動機,十分困難,因為長年在海上,很忙很累,他們概念中認為自己抓的是公海資源,而公海是大家的,所以不覺得在掠奪別人。這樣的概念依舊是舊世代的想法和概念。這樣的想法和概念尚未看見被改變的契機。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Mon, Jan 2, 2017 2:43 AM
除了文化,人才是更大的挑戰。
在全球化脈絡下,新一代船長也多是採用境外聘僱的方式,且薪水相當可觀;在這個產業,年薪百萬甚至數百萬新台幣的船長大有人在,薪資待遇遠超過台灣剛進社會年輕人。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Mon, Jan 2, 2017 2:43 AM
如《報導者》文中所說,
日本已經與菲律賓的漁業學校合作訓練漁工。
台灣產學合作的成果怎麼打入這封閉的產業與陋習已久的官僚窠臼?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Mon, Jan 2, 2017 2:43 AM
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們一直在透過尋找低廉人力做為解方,以為這是最好的方案,但與其飲鴆止渴追逐低廉的勞力,是否有可能是自己培育好的漁工或船長,增加台灣漁業界的人才庫,這不也是增加這產業產值的重要方向,而非去剝削他國的低廉勞動力來讓資本家獲取暴利。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Mon, Jan 2, 2017 2:44 AM
在產業上,對於人才的培養,我真心認為那是幫助這產業的關鍵,
老一代的思維假使難以撼動,不如再培育新一代船東、船長,將這樣概念深植在他們的腦海中。
名為泠闇的方木釘
@JANE150
Mon, Jan 2, 2017 2:44 AM
人才培育、人力資源管理、引進大數據分析,漁業署資料的公開透明,都是必須改革的方向。
」
載入新的回覆
(就是要犯賤抓到連魚都沒了 還怪別人要管制 白目在全球化脈絡下,新一代船長也多是採用境外聘僱的方式,且薪水相當可觀;在這個產業,年薪百萬甚至數百萬新台幣的船長大有人在,薪資待遇遠超過台灣剛進社會年輕人。
台灣產學合作的成果怎麼打入這封閉的產業與陋習已久的官僚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