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飯(¬_¬)
感謝顏老師5/1來學校演講,他發了一則動態給大家看,我非記錄下來不可,以下轉自顏老師FB動態
稀飯(¬_¬)
(1) 演講的基礎是"東海生科的同學一定要修專題研究,也就是學士論文”。
稀飯(¬_¬)
(2) 雖然觀察、提出問題、研擬假說、設計實驗、形成結論這樣的科學過程大家琅琅上口,但真的要執行的時候卻困難重重,而這些原因,也就是上大學前後教育的落差,可能是我們大學教授在一邊教一邊觀察的過程中才能理解的。
掰噗~
(fireworks)(fireworks)(fireworks)
稀飯(¬_¬)
(3) 我並沒有直接進入"如何做專題"這事,而是先問一個問題:如果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走學術路線,那為什麼還要修專題搞得那麼累?(學生做專題老師也很累呀~) 我先繞一個圈子問幾個問題:(A) 你的世界觀是甚麼?(B-) 你認為世界有界限嗎?(C) 你願意面對世界的複雜嗎?(D) 你如何看待理性與感性在知識中的角色?(E) 你想不想要學習面對生命中的未知與複雜,並理性看待?
稀飯(¬_¬)
如果你曾思索以上的問題,那麼"做專題"就不只是"為學術研究服務"而已,而是一個讓自己學習"面對複雜議題、抽絲剝繭、模仿、創新,還有好好完成一件事情”的機會。
稀飯(¬_¬)
(4) 好,回到做專題時會發生的狀況:(A) 不理解老師為何對某個現象與議題那麼興奮、(B-) 不知道怎麼找資料、(C) 不確定自己究竟有沒有讀對方向、(D) 不確定自己有沒有看到知識的輪廓、(E) 隨便寫個報告都被老師罵得要死但是為什麼從架構、邏輯、內容、用詞、語法、語感、標點、引用全錯了?
稀飯(¬_¬)
(5) 我的建議並不特別:(A) 要重新燃起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心,到了大學不要再讓拿到學分與否來左右學習興趣與評估學習成效;(B-) 若有好奇心,請問問題,問一個How或Why的問題,然後想辦法找資料,然後你不能預期一定會有令你滿意的答案;
稀飯(¬_¬)
(C) 你要同意知識是一直演進的,不可能停滯不前,你會因為知識的變革而興奮,而不是抱怨"怎麼又變了";(D) 出自自己需求的閱讀才是有意義的;(E) 有了廣博與精要的閱讀,有了一定的知識背景,當你看到現象,聽到說法,才能體會、連結、產生共鳴。如果甚麼都不知道,當然就無法明瞭老師為什麼興奮,為什麼解決那樣的問題是一種成就。
稀飯(¬_¬)
(6) 然後呢,就如同給中山生科同學一樣的建議:讀到甚麼看到甚麼就寫吧,寫自己的部落格,寫自己的網誌,樂於分享並接受批評。大多數學生上一次認真寫作文是高三上,而且還是別人給的題目,但是到研究所快畢業前的一兩個月才忽然想要寫論文,中間全部是空的,這樣怎麼可能會有任何的文字表達能力呢?
稀飯(¬_¬)
(7) 最後我還提醒同學"人的老化真的很快,不要以為自己才20歲還小喔"。
機器狼🐺AI化測試中
_φ(・ω・ )(漫不經心地筆記
機器狼🐺AI化測試中
您、您、您剛剛是說上課嗎 ((((;゚Д゚)))(發抖)
稀飯(¬_¬)
sunkyu_infinite: 講話超斯文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