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s 艾思
意義
掰噗~
那ㄝ阿捏!? (doh)
Ays 艾思
生命最大的悲劇就是重複。
Ays 艾思
為什麼生命總是不斷地重複而每一個生命卻又不斷進行這個重複?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可避免地也要回答另一個困難的問題,就是面對死亡的恐懼。
Ays 艾思
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沉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富貴歌樓舞榭,淒涼廢塚荒台。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
Ays 艾思
生老病死是所有生命的定律。有些主張說人不一樣,人有創造,人有歷史,人有進步。這種主張必須回答的問題是:如果細節的不同終究無法造成結構的改變,這種細節有何意義?
Ays 艾思
以工作的成果作為工作意義的情況下,如果成果無法永恆保存,意義也終將消逝。而且在工作完成時,還要面對無聊所帶來的困境。
Ays 艾思
以目標的追求、欲望的滿足作為意義,可以不必回應關於結果、以及結果之後的問題,因為追求的過程本身、滿足的過程本身就是意義所在。這種主觀的意義認定,大概是最多人採取的觀點。
Ays 艾思
意義的認定隱含著一個原則,即快樂是生命最重要的價值。當人們找不到客觀的生命意義時,人們所能做的,只有退到主觀的位置上尋找生命的意義。這個時候,人們對意義的認定方式最後只能仰賴主觀上快樂與否來做選擇。快樂之所在,意義之所在。
Ays 艾思
現實是,追求目標的過程不可避免包含令人討厭的部分。比如一個人熱愛音樂,玩音樂是唯一能令他快樂的事,音樂就是他生命的意義,然而他無法靠音樂維生,所以他必須去打工。打工令他排斥,但為了能繼續玩音樂,他必須打工,打工成為他生命意義的一環。在這個時候,哲學家會建議他調整看待打工的觀點。
Ays 艾思
老實說哲學家的建議在我的意料之外,我沒有想到境隨心轉這件事有一天會得到哲學人的接納,儘管我很認同它。
songyunsings
咦,關於哲學跟生命歷程的交集,也許你可以看艾倫狄波頓《哲學的慰藉》,我很欣賞這個作者,不會無聊也不會小清新,但也不生硬。(他的書我大概看過一半吧,他是無神論者,演講也挺強的)
songyunsings
有中文字幕的演講不多,如果你聽力不錯可以自己找其他的來聽。
TEDTalks 》Alain de Botton:一種更寬容,更溫和的成功哲學(中英字幕)
songyunsings
覺得你應該會有興趣
songyunsings
《哲學的慰藉》有提到叔本華跟尼采,但我記得當時讀的時候比較喜歡塞內加那一章。
Ays 艾思
songyunsings : 感謝你
Ays 艾思
一個人看重自己的選擇,背後的預設就是他看重他自己。然而客觀上沒有一個人是重要的,只要時間夠久所有人都會毀滅,只要時空尺度夠大,人跟一叢細菌沒有差別。這種主客觀上的落差就是荒謬的來源。
Ays 艾思
生命要有意義,必須先克服這種荒謬感,建立生命的重要性。重要之所在,即意義之所在。
Ays 艾思
之所以會有荒謬感,是因為人類具有強大的反思能力,能夠反思自身存在的處境。作為克服荒謬感的一條途徑是拒絕這種反思。然而這終究是行不通的,荒謬感在拒絕的當下就已經在人們的心中滋生,人們所拒絕的只是處理它的意願。遺忘只能是無意識的行為。
Ays 艾思
另一種克服荒謬感的方法是自我否定。只要否定自我的重要性,就不會和客觀事實產生落差。就好比佛教常說的諸法皆空、因緣和合、本來無一物、不必執著。但這種做法終將遭困難,因為一個人之所以想盡辦法自我否定以求克服荒謬感,正是因為看重自我、肯定自我,希望借此建立自我生命的意義。如此,一方面自我否定,一方面又自我肯定,終究要面臨矛盾。
Ays 艾思
在此我要為佛教教義作澄清:佛教所講的無我,意在否定人們眼中那個會生、會死、會得到、或失去的自我,包括物理上的與心理上的。單單只講無我容易使人誤解佛教,也容易落入佛教五惡見的邊見。凡有生,必有滅,世界上找不到一種東西只有誕生沒有毀滅,對有生有滅的現象執著不放,苦惱不能斷。對不生不滅不得不失的意識主體開始認識、生信、理解、實踐、最後親證,才是學佛的目的。
Ays 艾思
另一種克服荒謬的方法是自殺。基本上我覺得如果有哲學人採取自殺作為解決方案,實在是令哲學蒙羞。這種做法至少需要下面兩種假設其中之一:第一,假設生命死後是徹底歸於虛無,第二,假設自殺可以解決問題。不管是哪一種假設目前都無法驗證,不管採納哪一個假設都是賭注,把生命押在一個非理性的賭注上以求解決理性推導出來的問題,很難有比這個更諷刺的行為了。
Ays 艾思
對於這個世界帶給人類的種種挑戰,卡繆的回應是:去吃屎吧!
Ays 艾思
荒謬感和懷疑論的存在,也許給人類帶來珍貴的禮物,讓人類可以自我超越,但也可能給人類帶來深沉的迷網,讓人類陷入煩惱與痛苦。至於人類確切得到的是什麼,我想只能看每個人各自的造化了。
Ays 艾思
生命是否有客觀意義,取決於是否存在有一種客觀的價值,後者是後設倫理學的問題。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