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vatars.plurk.com/4139221-medium65202318.gif)
紫弦☆✈️🌈
念書筆記請消音
![](https://avatars.plurk.com/4139221-medium65202318.gif)
紫弦☆✈️🌈
『無用之大用』的價值觀念實際上是提出人的社會價值和自身存在的矛盾。『無用』即不被當道者所役用。不淪為工具價值,乃可保全自己,進而發展自己。
![](https://avatars.plurk.com/4139221-medium65202318.gif)
紫弦☆✈️🌈
從莊子的這個『無用之大用』的觀點,可以看出莊子價值判斷的世界是:『泯是非;反對待的。』莊子哲學的終極目標在開闢一個新的人生境界,他藉由破除外界種種的障礙及我執的是非之心來清境內心。我們總是用欲望的心,偏執的成心來解釋這個世界,當然不可能事事順心,因此就有可能採取更多的後續動作來滿足我們自己的想法。欲望的深淵是個無底洞,永遠無法滿足它的,因此到頭來唯一剩下的,只有痛苦和煩惱罷了!更別提什麼逍遙自在了。
![](https://avatars.plurk.com/4139221-medium65202318.gif)
紫弦☆✈️🌈
但是莊子書中的一些話並無法用經驗世界的觀點來瞭解的。莊子這麼做,目的是希望他能起一種遮撥的作用,以幫助人消除對對待像的執著。
![](https://avatars.plurk.com/4139221-medium65202318.gif)
紫弦☆✈️🌈
但是這兩位哲學家的不同﹐實際上不過是用語不同。董仲舒自己就說﹕“孟子下質於禽 獸之所為﹐故曰性之已善﹔吾上質於聖人之所善﹐故謂性未善。”(《深察名號》)孟子與董 仲舒的不同﹐就這樣歸結為兩個用語“已善”和“未善”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