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樓II-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謝謝B站大佬提醒我還有章節名稱考據(其實一直都有但我一直都沒有) 總之,「古舟子咏(也有少部分翻譯成「老舟子咏」有夠難聽)」是英國詩人塞繆爾於1798年發表的敘事長詩,內容大致講述一群人因為風暴被吹到南極海域,然後受到信天翁指引得以離開主角卻莫名其妙手賤把人家打死接著讓所有人一起遭逢厄運的故事,被視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端。
科普樓VI-南極地標 1.「喬治五世海岸(Banzare Coast)」是位在東南極洲的「喬治五世地(George V Land)」東南一隅的海岸,為澳洲地質學家兼探險家道格拉斯·莫森探勘南極時的基地,但這場1912年的探勘除了他以外全軍覆(再次得證沙克爾頓當年帶著二十幾個人活下來真的很不科學想必是地母保佑)
3.「特拉諾瓦灣(Terra Nova Bay)」同樣是位於維多利亞地的一處灣岸,由英國探險家羅伯特·史考特於1912年發現及被命名,因為當時他與他帶領的團隊全軍覆沒(沙加克頓:?) 其實史考特和阿蒙森是幾乎同時出發前往南極點的,而且雙方都知情(不過在此之前史考特是探險至南極最南端的人、只差沒成功抵達南極點),在史考特遺留的行李中也的確有找到阿蒙森抵達南極點後擔心遇難所寫的信——雖然反倒是後到的史考特在回程時出事 所以這大概也是為什麼要把考察站取名為「阿蒙森-史考特站」而不是「阿蒙森站」或「史考特站」吧
考據樓V-荒野的呼喚 -荒野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傑克倫敦(Jack London):敘述一隻名為「巴克」的狗在被變賣後的歷經一連串的遭遇、最終回歸荒野並成為狼群之首的故事。章節名稱大抵只是致敬牠曾在北極作為雪橇犬的領隊的這段經歷。 原作有被翻拍成電影,雖然我兩個都沒看過。
-荒野的呼喚(The Red Wolf),魏西特(F.K. Waechter):敘述一隻被遺棄在荒野卻意外被母狼養大的小狗在適應荒野後,又因獵人誤傷而被名為歐嘉的女孩收留,並就此徘徊在兩種身份間的故事。 這是我看過的荒野的呼喚。
文長注意 消音建議 可斷樓
深藍你們不可以這樣搞,至少在我存夠錢之前不行——
去你的太好看了吧???!!!
不要!再給我!更多!關於極地的幻想了!啊啊啊啊!!!
(發出金蜜兒在拍電影等級的豪華式尖叫目前進度:主線(完)/虛無的倒影(完)/在路上(完)/雨前漫遊指南(完)/冰原時隙(完)
(對,這整串都會是這個調調,所以我才偷偷在半夜亂叫,絕對不是國際服晚了幾個小時的關係)
X的,深藍勸你們把這幕放進主線歌曲PV!!
我才不管有沒有這首歌你們給我生出來(已經30抽打水漂還沒被來的)諾諦卡:這裡一直都是這樣嗎?-最常上陣角色:露西、小女兒37、大可愛哨歌、天使娜娜、曲娘
虛構集妳就是太晚才出不然五個都是妳(並沒有
-單次戰鬥輸出最高是曲娘?因為被歪到一塑然後又有狂想外加共15啦!
然後為什麼卡卡的頭貼變成維爾汀啦!!
維拉馬麻我愛妳!!!
-最常用隊伍根本唬爛我要笑死,其實只是37+曲娘+露西,然後哨歌候補(私心),這組合能幹嘛?當然不能幹嘛,純粹是為了偽一回合速刷素材而已
虛構集妳就是太晚才出不然四個都是妳(好
37我的小女兒啊果然是妳!!!
虛構集妳就是太晚才出不然——沒有的話跳服啦蛤不跳服了可惜「復樂園」的英文是「Regained」而不是「Return」這件事很有意義,因為相較有著「回歸/返回/復原/重新」這種廣義且單純象徵「再次來過」的「Return」,「Regain」更強調「收復(曾失得之人/事/物)」,或「(歷經危困後)重返(某處/某種情境)」
汀起來真是不容易,對吧?
那我們的「Reverse」呢?
很抱歉,同樣做動詞使用時它指就是「倒回/翻轉」,而且多半用於表示「徹底改變」,比如「扭轉劣勢(reverse the disadvantage)
雖然更常用片語turn the tables表示反敗為勝但我不管」或是「推翻判決(revers a judgment)」這次,因為她——阿爾卡納的死而復生,這個對重塑來說的、計畫中的失而復得——我們不得不再次面對全新卻又曾經體會過的困境,就像重回直面重塑的那天
——而這一切將周而復始,直到我們終於回歸正軌
好一個Regained(劇情/現在)、好一個Reverse(標題/過去)、好一個Return(猜測/未來),好一個我的超譯,從現在此刻起深藍的藍就是藍色窗簾的藍,謝謝,不客氣
Welcome back阿爾卡納,讓眾多司辰甘願倒戈的重塑的親愛的罪孽深重又高深莫測
還魅到流油(物理)的女人下次完食黨請記得先提醒我劇情會講plz(外加忙完後)才會來跑劇情,因為我想留一個完整的時間來發廚,畢竟這次我的期待可不亞於1.9的孤獨之歌但就連最北國境的冬夜落雪都能讓我那被時代之雨多次洗去的熱情死灰復燃,踏上這條極地之路該不會成為我後悔遊歷這個年代的傷心之舉吧?
"Hic iacet revelatio; hic iacet finis."
"This will be the place of revelation, and it will also be the place of conclusion."
"這裡將是啟示之地,亦將是終結之地。"
從這個暗示
其實是明示看來兀德爾=維爾汀親媽=箱子製作者基本上三點一線了但副會長前面說「歷史正在重演」,表示當初千禧年危機aka1999戰役就是在南極發生的
那你們怎麼還有時間拖到現在才去啦!
麥克默多灣位處南極洲羅斯海西部、羅斯冰架西北部的邊緣,自1841年貝格蘭探險家詹姆斯首通後這裡便成為進出南極大陸的關隘(但嚴格來說直到1902年同為英國出生的探險家羅伯特於此地設置基地後,這裡才成為南極洲能乘船前往的最南端)。另外,南極洲最大的科學考察站兼社區的麥克默多站(美國於1956年設立)就位於此地。
不過要說的是,旅遊不會也不能從這邊登陸(也不太會經過),因為這裡是研究用地,一般都是從福克蘭群島或南喬治亞群島登陸,然後剩下取決於旅行社的行程安排
所以小14說,這是「南極探險的中心與起點」並沒有錯,而且她們也不是來旅遊的
(是的話有多好,我好喜歡比宇宙更遙遠的地方不論如何從烏蘇懷亞往南極洲都會穿越德雷克海峽,但要見到國王企鵝還是得上南喬治亞群島,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選三島
而南設得蘭群島/南極半島基本是綁定的,因為直到這裡才是真正踏入南極大陸
但「陸映光」和「戈文倫號」應該純屬1999劇情,因為不論用中文或是英文都找不到任何資料
板棋是起源於北歐的抽象類棋盤遊戲,有多種版本(依照棋盤大小和雙方執子數量區分),唯一不變的就是「守方(白子)有王一枚+士兵n枚/攻方(黑子)有士兵2n枚」的執子規則。而其中薩米板棋是發跡於瑞典的變體之一,棋盤數為9x9。
板棋的規則如下:
-開場各自布局,但白方必須在中間,且除了王以外四角不得置棋。
-每次雙方輪流移動縱橫移動一子,不得越子(=只能移動到空格)。
-當任兩子夾住對方棋子為「夾吃」(=同時上下或左右有他方棋子),角落計為白方;王僅能被「圍吃」,意即上下左右都被包圍(=圍棋吃子規則)。
-若王成功移動到四角,視為白方勝利;王被「圍吃」即黑方勝利。
「我的羅盤灼灼啊諾諦卡!妳是真心認為這玩意兒比發電報簡單?」
太好了繼組長之後我們又多了最南端的問候
星銻:所以、妳也有老媽?對,因為才第二章我腦袋就快過載了,所以這樓是留給自己休息的
謝謝B站大佬提醒我還有章節名稱考據
(其實一直都有但我一直都沒有)總之,「古舟子咏(也有少部分翻譯成「老舟子咏」
有夠難聽)」是英國詩人塞繆爾於1798年發表的敘事長詩,內容大致講述一群人因為風暴被吹到南極海域,然後受到信天翁指引得以離開主角卻莫名其妙手賤把人家打死接著讓所有人一起遭逢厄運的故事,被視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端。他X的浪漫在哪裡啊?!豪麻汁(Hauma)是拜火教(aka瑣羅亞斯德教,簡稱祆教)的一種儀式用飲,據說和婆羅門教中的「蘇摩(Soma)」師出同源(但後者迄今都沒有被證實過,所以有待商榷)。而在「吠陀經首卷-梨俱吠陀」這本雅利安人的經典中,蘇摩時有人(神)格化的描述,所以後世常將其視為月神(一說酒神)
不過雅利安人其實差不多等同「印度-伊朗人」,再加上當時出土的壁畫常有女子手持毒麥、罌粟或蘑菇之類的圖樣,所以才有兩者同物(都只是某種致幻劑)的說法
壓根兒沒有這玩意兒(我還特地開英文版看),深藍你最好確定要在這種地方混用欸
而且最好不要被我發現是「Balsam(香膏)」的誤植,或是有日文版可以給我第三方求證
(我現在累了)(路過)是這一句嗎!!
日文居然直接寫「樹枝」
請各位司辰們好好養精蓄銳應對明天的到來唷
不要把人家當方便的女(工)人(具)好嗎!事實上除了勿忘我這類一開始就在的人以外我都其他重塑都只是碰巧、剛好被阿爾卡納吸收而已(必須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劇情缺陷),先不說蘇菲亞還是被親自說服的、葛蕾絲自己怎麼加入的我們都還不知道咧
(而且多謝偉大了2.1的77號往事寫成那副德性,這下根本沒有人會知道了),更不用說葛蕾絲第一次出戰就出師不利,直接把圖圖送到了我們手上,還附帶一隻色違洛佩拉(然後兩隻我都還沒抽到,一定是重塑的陰謀),真是謝囉還是說我們親愛的
我超討厭的副會長大人,您意圖要「平衡」這個戰局呢?抓到預言家重塑要是每個信眾都有老太太您的敏銳跟忠誠現在基金會已經少兩個分部了真的(#
還有你們最好讓我們可以換到這套喔
很顯然「噴氣冰塔」並不是學術上的翻譯,但礙於南極是全世界火山密度最高的地方(論數量當然是贏不了環太平洋啦),所以當作火山地形常見的「氣孔」其實也沒有不行,因為他們確實會噴氣,而且外面一層冰,至於這些氣孔的成因請詳諾諦卡簡述,我們可愛的小探險家雖然被鬧得有點瘋瘋癲癲但知識量還是非常可靠的(O
科普樓IV-黑藻(冰藻)上網直接打「黑藻」的話只會找到一個常見的景觀水藻(水王孫),但我猜這邊要說的應該是某種「冰藻」,冰藻是泛指生長在常年或多年冰封海域或陸冰區域的藻類,並且因生長地區分為「海冰藻」和「陸冰藻」(其實也有淡水冰藻但這邊不提),兩者都是極地生態中少數(幾乎唯一)的初級生產者,同時也是多數物種的食物(甚至主食)來源。而除了在生物鏈扮演的重要角色外,冰藻也有著用來觀察氣候變遷以及古氣候研究的特性在,可以說是極地的關鍵物種抱歉喔深藍說這玩意兒是神祕學產物,深藍說了算抱歉是我錯了,深藍對不起,我道歉
還有抱歉了小14,我都不知道第一防線學校會教學生辨認屍況
妳跟司辰在哪個海島學的是嗎,再來雖然諾諦卡很好地在這裡充當了無知(讀者)的角色,但兩位可不可以多少來點情緒化的用詞,或是讓無線電小姐叫個兩聲之類的(無線電小姐:?),因為看下來整個讓場面跟外面的天氣一樣冷,真的有些出戲(這就是為什麼柯南每一集都要安排讓人死者尖叫
哪怕小蘭或園子直接看到的屍體都快比劇場版的集數多了,因為要凸顯劇情跟畫面的張力啊!是烏斯懷亞把妳們變成這樣的嗎?嗯?就我所知,南極並沒有名為「沙克爾頓」的觀察站,但和南極有關的「沙克爾頓」是確實存在的
沒意外的話,這裡就是在致敬英國的南極探險家歐內斯特·沙克爾頓,他生涯曾兩度率隊探險過南極、兩度都遇難、兩度都全員生還,根本是探險史上的奇蹟
順帶一提,人類史上第一個抵達南極點的人挪威探險家羅阿爾·阿蒙森,諾諦卡祖父的名字無庸置疑就是在致敬他,而且現實中美國於1957年設立於南極點的考察站就叫做「阿蒙森-史考特站」
或是第三個檢查對象了呢我本來想說洛佩拉哪來的手榴彈,結果是紅弩箭的,天哪原來關卡裡的紅弩箭都是真的嗎???
然後還是要抱怨一下,深藍你們文案確定要這樣搞嗎?把玩家的情緒曲線拉成三角函數圖形很有趣是不?
組長:又我,每次都是我,該死@(-、)」_[*~(拉普拉斯髒話)
1.「喬治五世海岸(Banzare Coast)」是位在東南極洲的「喬治五世地(George V Land)」東南一隅的海岸,為澳洲地質學家兼探險家道格拉斯·莫森探勘南極時的基地,但這場1912年的探勘除了他以外全軍覆(再次得證沙克爾頓當年帶著二十幾個人活下來真的很不科學
想必是地母保佑)順帶一提,澳洲在南極的考察站就叫做「莫森站」
所以為什麼沒有沙克爾頓站,是怕遇難嗎延伸科普一下,地球最南端、同時也是南極最知名的活火山「埃里伯斯火山」就位在羅斯冰架最東南端,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麥克默多站」要蓋在他上方的關係
有趣的是,無論是維多利亞地、羅斯冰架或羅斯海都是由英國探險家詹姆士·羅斯於1841年發現及命名,而「麥克默多」則取自其協力者阿奇博德·麥克默多,因為他是第一個繪製此地區海圖的人
其實史考特和阿蒙森是幾乎同時出發前往南極點的,而且雙方都知情(不過在此之前史考特是探險至南極最南端的人、只差沒成功抵達南極點),在史考特遺留的行李中也的確有找到阿蒙森抵達南極點後擔心遇難所寫的信——雖然反倒是後到的史考特在回程時出事
所以這大概也是為什麼要把考察站取名為「阿蒙森-史考特站」而不是「阿蒙森站」或「史考特站」吧
但其實特拉諾瓦灣的考察站「馬里奧·祖切利站」是義大利直到1986年才設立的
這個是我自己想補充的,它指的是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這段大南極探險時代的先驅們,其中最知名的就是道格拉斯·莫森、羅爾德·阿蒙森、羅伯特·史考特和歐內斯特·沙克爾頓這四個人
說好的四天王有五個人呢好啊我要在南極探險的可愛小女生你來個東方北疆的降空大佬是吧,葛天你的骨笛最好能讓我點歌不然我真的生氣
噢不過寶寶真的好可愛我的虛構集我愛妳
露西女士一定不會介意我只是因為儲500+衣架可以剛好把您請回來而已,效率廚至上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光是這兩本書(是的,雖然我知道這裡是致敬哪一本書,但不能否有兩本書同名,而且我還是從另一本回來的)我就能講上一個小時了
-荒野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傑克倫敦(Jack London):敘述一隻名為「巴克」的狗在被變賣後的歷經一連串的遭遇、最終回歸荒野並成為狼群之首的故事。章節名稱大抵只是致敬牠曾在北極作為雪橇犬的領隊的這段經歷。
原作有被翻拍成電影,雖然我兩個都沒看過。
-荒野的呼喚(The Red Wolf),魏西特(F.K. Waechter):敘述一隻被遺棄在荒野卻意外被母狼養大的小狗在適應荒野後,又因獵人誤傷而被名為歐嘉的女孩收留,並就此徘徊在兩種身份間的故事。
這是我看過的荒野的呼喚。
或是有興趣的人可以傳送門:
SE01「狐狸的山丘上沒有狼」 |倉野 :: Ep.1-1「融雪之際」
我就知道!隱喻指南的南一定是是南極的南對吧!!啊啊,果然天底下只有寶寶懂我也只有寶寶愛我!!(抽歪都會這樣,請見諒
「拉斑質玄武岩」是地殼中最常見的火成岩,因為他們中洋脊海底火山作用產生,所以絕大多數的大洋地殼都是這玩意兒
諾諦卡會說「弗萊里說它們出現在陸地上是奇蹟」,是因為這是千百萬年來板塊運動下的成果,可謂鬼斧神工啊
而所謂「拉斑岩」全名是「拉斑質岩漿系列(tholeiitic magma series)」,它是岩漿經「分異作用(magma differentiation)」後的產物,或者懶人包「拉斑岩是岩漿經過一系列化學變化後所產程的岩石」(#
-「愛德華七世半島(Edward VII Peninsula)」是位於羅斯冰架西南的愛德華七世地與「瑪麗伯德地(Marie Byrd Land)」交界處的一塊半島,之所以會用這麼怪的方式介紹,是因為瑪麗伯德地是南極洲唯一未被任何國家聲索的無主地
-「賽爾馬尼島」則位於南設得蘭群島中最大島嶼的喬治王島的北岸,現屬英國領地
二十世紀初的威尼斯詩人,作品屬於超現實主義流派,但同時又非常富含音韻,並以適於朗誦聞名,被譽為繼威斯坦·休·奧登(Wystan Hugh Auden)以後最重要詩人之一
但其實奧登活得比狄倫多快三十年,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純粹是因為狄倫早期根本不被看好,要不是美國先幫他出書英國還不知道這小夥兒是誰呢
文中引用的詩就叫做「There Was A Saviour(曾有一位救世主)」,已經有幫大家找到全文了,不客氣
There Was A Saviour
老實說我覺得這人根本不用考據,笑死,因為他的全名「菲利普斯·奧里歐勒斯·德奧弗拉斯特·博姆巴斯茨·馮·霍恩海姆(Philippus Theophrastus Bombastus von Hohenheim)」——或說「馮·霍恩海姆」這個姓氏大家很肯定耳熟能詳,沒錯,他就是鋼之煉金術師中愛力克兄弟的老爸馮·霍恩海姆的原型人物
這位十六世紀的煉金術士可謂醫療化學的先驅與毒理學之父,「煉金術的真正目的是製造有益人體健康的醫藥品」這句名言可是造福後人至今啊
古典元素指的是早期在古典哲學中人們認為構成世上萬物所有存在的最基本要素,而其中煉金術中的「物質三元素理論」便是由帕拉塞爾斯確立的(並非提出),也就是「人類由靈魂(硫磺)、精神(水銀)、肉體(鹽)所構成」
對,這就是鋼煉中「人體煉成」的初始架構:「水30升,碳20千克,氨4升,石灰1.5千克,磷800克,鹽250克,硝石100克,硫磺80克,氟7.5克,鐵5克,矽3克,還有其餘15種微量元素」
-荷姆克魯斯(Homunculus)
在拉丁語中有「小人」之意,所以又稱瓶中(燒瓶)小人,或乾脆叫他人造人,會想特別提是因為煉金術的漫漫歷史中帕拉塞爾蘇斯是唯一被傳說成功製造出荷姆克魯斯與賢者之石的人
「arcana」是「arcanum」的複數型,而這個詞由拉丁文的「arcanum」衍伸而來,最初指的是「祕密的知識」和「隱藏的真理」。現今英文的對應翻譯則有「奧秘」、「(煉金術)真理」和「不老藥」;此外,塔羅牌中的大/小牌(Arcanes majeurs/mineurs)也是這個詞
猜猜看為什麼會接在這?
因為提出了「物質三元素」的帕拉塞爾斯認為傳統煉金術的二元說(硫磺與水銀構成礦物)並不正確,還需要加上第三元素「鹽」,並且他還認為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礦物,而是萬物
身為醫師兼煉金術師的他提出了一個假說:「人會生病就是三元素失衡造成的」,而那才該是眾煉金術師想試圖開發傳說中能中和百病、調和天地間宇宙萬物的鍊金秘藥「阿爾卡納(Arcana)」的主要目的
我不知道這個轉折是怎樣啦,但反正我不相信格蕾絲是好人,不過妳願意從頭到尾解釋那個我其實過目即忘的趨光性研究的話我會很感激的
我現在是真想不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可以建立在阿爾古斯的追尋不是妄想而格蕾絲又剛好是好人的前提下
倘若說2.1的儀式和2.4的招攬失敗都是故意的那也太大費周章了,真的沒道理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還要冒著被勿忘我發現的風險
(事實上我覺得早就)更何況2.1劇情中最大的變數可是藍手帕啊,沒有人——至少在那時候沒有人——可以掌控她的作為的,這和後來在船上的時候可差多了我覺得
(然後這不也再次證實阿尼姆斯的自負與多疑顯得如此可貴而格蕾絲則是又當了一次花瓶嗎?)
不過這段我的天,這才是我想在綠湖營地跟藍手帕旅館裡想看到的黑暗啊!把我前面的考據直接刪掉吧!我接受這場敗北!
真是個天殺的好消息啊,對吧?
只是這個我問號,原來那個失敗的煉金術是你弄出來的嗎勿忘我?開場那個冷酷又瘋癲的形象真的只存在PV裡是吧?
槲寄生:一定是我敲得不夠用力X:也可能是熱水還不夠燙(聳肩欸不是???深藍你們沒有人在乎格蕾絲是唄???兀德爾就算了齁,連阿姆尼斯跟蘇菲雅都有出/退場動畫,啊格蕾絲連最後人在哪邊都沒交代這???
蝦???
不是不是不是,真的不要這樣搞欸,要是南極旅本來有90分的光這點我就會直接扣10分沒開玩笑,就算2.9會交代我也不給過餒(而且我同樣不相信下一期趨光性研究會講),沒有人這樣放的啦
鑿於主線最終還是有點題,我就把前面標題考據的一部份——也就是針對約翰·彌爾頓和「失樂園(Paradise Lost)」的考據搬過來了
-約翰·米爾頓(John Milton)
17世紀的英國詩人,其最有名的兩篇著作分別就是聖經史詩「失樂園」,以及詩歌「復樂園」
當然還有第三篇「論出版自由(Areopagitica)」,但既然這噗浪是1999考據而不是世界史所以我就不提了米爾頓以舊約聖經的創世紀為主軸撰寫而成的無韻體史詩
(也就是遵守格律但不管押韻的英國唐詩),全書10卷(現存版本為重編版12卷),全詩講述露西法其因為自身狂妄與對神不敬導致被打入地獄成為撒旦,以及其後他是如何歷練人間的故事有趣的是,米爾頓是虔誠的清教徒,卻寫出「撒旦只是反抗精神又嚮往自由意志的可憐人、反觀上帝才是真正獨裁的暴君」這種「辯證神對人類的作為」的作品
-復樂園(Paradise Regained),1671
米爾頓以路加福音第四章(1-15節)為主軸撰寫而成的短詩,全書4卷,講述的是耶穌受到魔鬼三度試煉、最終誘惑並回歸樂園(伊甸)的故事
認親樓過了兩年維爾汀這會兒終於跟親媽相認了
星銻:你媽,趴,沒了這個伏筆看來又要等到下一季補遺才能揭曉了,目前看來能得知的是基金會、芝諾到重塑幾乎所有要角,諸如:副會長、伊戈爾、德洛絲(兀德爾)、阿姆尼斯以及最後在25節只用幾句話帶過的索姆將軍和克雷烏斯等人都知道且實際經歷或參與了1999年與重塑的對決,而且很顯然地德洛絲還是當年阻止重塑關鍵
只是這蠻妙也蠻怪的,因為劇情上的德洛絲看起來像是什麼都不知道一樣,甚至相信重塑會再給他一次機會,未免有些太傻白甜了點,而且更怪的是她又對維爾汀說「其他人(馬爾塔和別斯米爾)都不是她」
德洛絲女士您該不會真的有分靈體吧?(X
星銻:等等,維爾汀不只有一個老媽?!「我們所經歷的所有"暴雨",都來源於過去一場失敗的"洪水"?」
「你們基金會製造出"暴雨"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讓我猜,重塑其實只是被基金會輾出去的代罪羔羊,兩邊原本都想搞個神祕學家文藝復興大時代,但後者沒想到前者的神祕學家至上主義會越偏激所以才想在一發不可收拾之前先下手為強來個先斬後奏時空切割刀,殊不知重塑直接破罐摔破開始神風特攻,結果讓基金這把用來即時止損的一劃把全世界都變成隨時會被丟去暴雨裡面大鍋煮的滾刀胡蘿蔔
好像除了暴雨以外劇情過了兩年對我的最初猜想還是一點影響也沒有......?
CG美圖
而其中伴隨活動的軼事多半都是用以刻劃新角的「追尋」,它可能是前傳(哨歌、露西)也可能是後記(圖圖、水星),或是涵蓋劇情前後的敘事補遺(小馬、冷週六),但「從事前到事中」這大概是軼事以來第一次
當然,我們理應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大可不必在軼事中出現「另一個視角」的描述,尤其劇情向來都是第三視角的
只是以這次的主線來說,我們不太需要知道諾諦卡在門後的所有過程,不是不行,但點到為止即可,不然的話會衍生更多的問題,比如:那其他人(例如弗里萊)呢?為什麼只有諾諦卡有意識?難道墜飾有什麼效果嗎?那麼羅夫當初到底如何取得原石的?這四個疑問是可以有關聯的嗎?
當然更不用說什麼膽量/勇氣與否(這又不是藍手帕旅館),而且諾諦卡根本怕得要死要是劇情真的默認了這種答案,那麼其實就只是單純的「主角光環」,而這是最糟的
再不回箱就不可愛了(X從最早的埃里克、37、阿夫西維一路到紙圈和現在的坎吉拉,我們一再見證了藉由孩童們的雙眼所建構的世界是多麼獨特又多麼清澈,而在那單純又直率的敘事下這個社會又是多麼現實且複雜
我不需要妳突然明白什麼啊孩子,妳身邊有那麼多人——至少曾經——而妳也從來沒忘記過一絲半毫,那又何苦非得要靠自己的意志站起來不可呢?
妳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回憶,卻沒有想起來更多與團員們之間的談話,全是自己的情緒跟糾結
滿腦子都只有自己呢,那對翅膀是妳的六千煩惱絲啊妳就是該被吼過一次才知道夢醒是什麼感覺,被喚醒的人才會知道夢有多珍貴,才會去追尋做一個好夢
(望向啞謎這會讓我更掛念後續,但這個故事是真的虎頭蛇尾地很好看因為我們不需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啊!
夜遊十字街真的時時刻刻提醒每個人「我們小時候也都只是沒有神秘學家血統的紙信圈兒」
讓牙仙姊姊跟篤篤骨好好寵壞妳吧
天哪我不配用毒隊
篤篤骨主線不是都在展現毒(ㄏㄨㄚ_)隊(ㄕˋ)精(ㄇㄚˋ)神(ㄖㄣˊ)嗎
從冷週六到埃齊歐都是大保才出,現在諾諦卡又來,無課玩家真的大破產(明明忍痛不抽自選湖了
不過為了啞謎結局不得不再打第三次(#
冷傲傻女孩,妳們姐妹倆性格能平衡一下的話箱子裡早就少兩位神秘學家了(X喝悶水?!我的老天!
連我都會去買杯含糖飲料讓自己提升血糖濃度了妳居然喝悶水?!我知道南極這會兒物資匱乏但肯定還沒到這個程度吧?雖然並沒有完美接應到主線(其實也不需要),但確實很好地在維持劇情張力和角色性格的情況下講述了莫姊
(←是有多熟)和松果先生的相遇更棒的是松果先生是如此開朗大方又果決,就像當初我們當年在2.2憂鬱的熱帶裡也是這樣聽鄧肯這般答應蘇蘇成為她的卡森,這對姊妹就是缺了能隨時替自己的性格截長補短的好夥伴
想當初洛佩拉可是聽著娜娜的歌聲一個人在房間裡大哭特哭的,莫姊妳這會可該偷笑了
她也確實笑了(雙關)薩姆札一個少女
(至少就我的年紀qq)大半夜在冰天雪地裡邊喝著悶酒邊嘲諷似地說著怎麼聽都符合自身描述的宿命論寓言,我今天是松果先生也會但劇情有趣的點正是這裡,因為松果先生沒有馬上意會到這件事,他是想「偷喝酒」的那刻才想到「說不定這小妮子在哀嘆自己的處境呢」,而後卻馬上打臉自己,然後牠選擇一笑置之,兩人也因此成了真正交心的朋友
我相信直到這會兒他們才終於跨過那層鴻溝——或者套用文本的說法——那層莫莉德爾從不曾外顯他人的、總是時刻完美隱藏於冰面下的裂痕,一道冰隙
首先,「她本來就沒道理這樣做」,除了性格使然外,她的身份和處境也不允許自己這麼隨便和他人談什麼心靈創傷,說到底這也只是道保護自己用的偽裝,表示「我沒有對你(松果)沒有完全敞開心胸」
但正是基於這層認知,我們才能從中得到更進一步的推論,那就是這位讓自己免於感(ㄐㄧㄝˋ)情(ㄐㄧㄡˇ)用(ㄐㄧㄠ_)事(ㄔㄡˊ)的中尉從見到松果先生的那刻起就在鬧著玩呢
聰明的中尉可不會放過任何能在雪地裡發牢騷的機會呢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之後(主線)又一次看到莫莉德爾對峙組長時再度上演的內心矛盾大對決,就算撇開身份和立場不談,眼前這個科研直男在她的認知裡可是一點通過「測試」的機會都沒有咧
蘿蕾萊在最後終於喊出了那個她期待已久的名字,她不再是她的「小音符」了,這是塞梅爾維斯第一次聽到她喊自己的全名,但也是最後一次
至少,在這場漫長、無趣又令人難以忍受的幽會結束前她只能被迫接受眼前唯一的選擇——明明她從來都不會做出令自己討厭的選擇
或是最受歡迎的貝拉,我最喜歡塞梅爾維斯的地方就是她只是塞梅爾維斯,也只是塞梅爾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