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連假後的早晨,從舒伯特第十四號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開始。工作是死神,我是少女(大誤

但這不是一般的弦樂四重奏版本,而是長野健指揮漢堡愛樂的弦樂團版本。由馬勒在漢堡歌劇院任職時並發表部分章節,對長野健來說還有一種傳承的味道。更宏大的弦樂團,在長野健指揮家以恰到好處的光和熱度,詠懷式的如歌、緊密又帶有自由度的織體呈現這部作品。絃四原本的親密性被保留,舒伯特如歌旋律盡數展現。長野健和漢堡愛樂像是超大型弦樂四重奏帶來新生,熟悉的旋律換上陌生但親切的衣裝。聽起來非常的享受,又非常的舒服。像是全身泡在熱水裡面感受聲音的揉動,手上的酒散發著高貴香醇,提早加在水裡的精油更是增添整個空氣的芬芳,調暗浴室燈帶來昏黃的詩意。 https://images.plurk.com/2U9zTaPT4mrXEC98eX9W6w.png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長野健構想這張CD的念頭值得令人思考。「室內樂與交響曲的分野原本沒那麼重,直到十九世紀後中產階級興趣,音樂廳跟著變大,作曲家才在交響曲中創作更大的編制」。他說這個《死與少女》與同CD的其他作品同時是交響樂更同時是室內樂,選擇馬勒配器的《死與少女》正是往回看這段過往。同時舒伯特-馬勒-魏本的演進也令人訝異,這是一個比較少被指出的「前衛發展」路線。舒伯特已然是站在浪漫主義裡看向未來的現代人,《死與少女》這些晚期弦樂四重奏在小架構裡更是蘊含龐大的能量,馬勒和魏本則是在浪漫主義的黃昏接過這個大旗,往回看同時往前看。CD內這裡選擇的魏本慢板作品確實聽起來很不「魏本」,是首非常浪漫深情的作品,而不是後面聽不懂的十二音列。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長野健帶領我們走了兩個音樂史的脈絡,第一重是由小而大的編制,卻同時是在小編制的裡面就能見到巨大複雜的構築。第二重是用舒伯特-馬勒-魏本的浪漫發展,和愛樂者對於魏本刻板印象的反差,以不明著演出但暗示的手法,重新解釋非調音樂如何走出的發展,那是建立在浪漫之上的崩解與超越。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