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奇麗馬
剛才把葉郎的新書翻完了。書的主題主要是因應電影院面臨存亡的時代焦慮,因而進行了電影院前世今生的考察,描寫電影院過去曾是什麼,未來有什麼機會。不是什麼很嚴肅的研究著作,和前作一樣是面向大眾的書寫,比較接近散文和粉專那種新聞專題寫作文體,算輕鬆讀的小書。

alfredo

alfredo
和他上一本談錄影帶一樣,都是以戀物為出發點,但關注的更多是時代中人的經濟軌跡,尤其是那些拓荒者、創業家、冒險家的故事。所以反而,不太談電影本身的概念,畢竟這不是電影理論的題目。甚至,書本的結尾也認為該打破我們當前對電影院的想像,重新思考這些空間的未來,即使那可能不是關於我們想像的「電影」。

alfredo
在近20-30年觀眾習慣的多廳影城,基本上是把影廳變成大小不一的黑盒子,裏面裝載片商生產出來的產品,每家戲院和影廳的差別不是很大,這樣的問題是戲院的生死就掌控在上游片商和市場的手裏。但電影誕生的早期,戲院的演化歷程,其實是電影院不斷想辦法找機會介入電影和觀眾之間的各種實驗。

alfredo
從華麗的裝潢到各種複合的空間和多種演出的混搭,現場樂隊和辯士參與電影的內容,然後各種放映技術的變化,食物的販賣、特殊的儀式展演、實體商品販售和社群的經營。其實在台灣跑在前頭的例子我覺得就是整個金馬影展的經營,然後最近片商流行隨片販賣贈送小海報等等。

alfredo
在北美,麥塊電影短暫形成如《洛基恐怖秀》那種觀眾和銀幕的互動儀式,所以成為今年目前最賣座的電影。就是網路和串流發展到一個程度,一方面數位投放的內容越來越失去價值,反而又有另一群人想要走出家門尋找實體的現場體驗。一個想法是,「影片」本身已經不足以完成一部作品的完整體驗,反而要多方位的去擴展作品的界線,映前映後的延伸,甚至是觀影時互動的可能。

alfredo
我感覺其中很像是某種資本主義和社群經濟的動力學,生產方想要掌控通路想要規格化降低成本複製獲利,但通路和市場又不斷想要差異化,拉開各種可能的空間。近年的串流大戰有點是片商、通路和觀眾三輸的局面,大家流血競爭的情況下沒有哪家公司真的賺到錢,通路一家一家倒閉,觀眾覺得電影越來越難看。但反過來說,期待群眾和市場有正向的動力來改變這一灘死水,是否有點太過樂觀?那些堅持電影院經營的投資者是不是也和經營獨立書店一樣,需要消耗所剩不多的熱血,還是真的市場有新的需求足以讓電影院找到轉型的機會?

alfredo
矛盾的是,我自己好像對電影院的實體空間沒太多特別的感情,或許是習慣看片的連鎖影城早就沒有什麼讓人有情感認同的存在感,真的就只是一個看完片就可以離開的容器,就算是如藝術電影院如光點或誠品,我關注的還是片單和放映規格,影片之外的空間似乎很難說有什麼「魔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