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振聲社板工
百家春,是來自於(北管 曲牌)
淒美,哀怨,風雅,很適合(絲竹樂器)表現,
此曲,早就廣泛傳播於台灣民間,
試用(南管琵琶)彈唱,分享好友⋯⋯
Facebook
百家春也算是台東閩南聚英社的特色曲目。
殘碑休打
不完全是這樣。閩南跟週邊(潮州、福建西南地區,再遠不太清楚,印象中浙江也有)的民間音樂都非常流行百家春,吹打、儀式音樂、戲曲都很常用。我記得我看過一些安溪永春的館頭閒和會演奏這首(正式排場沒看過)。
我的猜測是:閩南地區一開始應該是什音類的團體,然後擴散到儀式跟戲劇,但起源是哪我就不知道了。這種短小的串仔流動性很強,比如說來自潮州的算帳譜,或是哭皇天的柳青娘。梨園戲常用的一條青(一朝清)我懷疑跟浙江的一條槍有關。
南管振聲社板工
殘碑休打 : 說來也有趣,台東縣閩南聚英社還有一桱特色譜就是「算帳譜」,但已經無人會演奏了,不知道葉圭安老師會不會。
jongchin
新竹的福佬/交加什音也都會演奏<百家春>
子非魚
殘碑休打 : 你的推論很正確,短的曲子被稱為串、或是狀,被使用在北管戲就被歸類為北管,被使用在南管戲就被歸類為南管,其實他應該是屬於另一個龐大的絃吹樂系統,學者太草率的分類,才造成了後面學習人員的困擾
殘碑休打
子非魚 : 我覺得也不能怪學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研究尺度,只看台灣自然容易以為是北管曲。我覺得問題比較大的是台灣常常落入南管跟北管的二分法。
有些小曲子的跨地域流動性很強,比如說哭皇天第二節的柳青娘,合奏類樂種幾乎都會有的四來。泉州跟閩南地區的合奏樂跟高甲戲除了用南管類的工尺譜,還同時有用一炷香式的北譜(像北管那種)。泉州地區鼓吹類的用譜我看到的都是北譜。
串的讀音是tshuan3(陰去,音竄)嗎?還是讀作tshng3(穿,去聲)?狀又讀音接近是獎狀的狀(tsng3)還是形狀的壯(tsong3)?
北管的音樂系統實在很複雜,大江南北都有點關係。不過百家春在閩南地區似乎都比較常用鼓吹組合演奏,絲弦類好像沒聽過。
子非魚
殘碑休打 : 陷入台灣只有南管或是北管的二分法的確是一個主音,也許他們會說還有一種音樂形態叫客家八音,但其實這都是屬於另外一種型態的演奏曲。我們稱為南ㄟ或是北ㄟ。
串是發成「竄」的音,戲曲裡常常稱為「串仔」,意指比較短的譜,所以想當然會有比較長的「串」,只是戲曲裡沒有用到,所以會以為沒有,其實多得很。
狀的發音比較接近台語鑽尾的(鑽)
jongchin
子非魚 : 客家八音南北有差,桃竹苗的多有兼學北管&國樂曲,非單純客家八音.而且個人以為,客語有四縣、海陸、大埔、紹安、饒平這幾個明顯不同的語言區分,其音樂與唱唸應該也會有不同.
南管振聲社板工
https://images.plurk.com/64UwiRTdTWC1vfgP6OaEYz.png https://images.plurk.com/2ePkdJRtuSdMfqjbWRSfP0.png https://images.plurk.com/32ViKFw7ZC9WzHLl9qcCC9.png https://images.plurk.com/2ZoPc0ia9JV3a2XxHUBYSh.png 頗有意思啊~
載入新的回覆